阿里巴巴终于被广东成功“笼络”。前日,它分别与广州和中山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将确定在广州市建立电子商务华南地区运营总部,并以广州市为中心建立珠三角区域性服务总部,协助本地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而与中山的战略合作与此形成竞争梯次,希望把中山作为网站创新的桥头堡,并辐射港澳。为此,网站将把中山市博览中心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进口贸易的博览中心。
阿里巴巴选择落户岭南,自然与主政者的主动推动分不开。今年2月,省委书记汪洋就带队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总部,并力邀马云到粤发展。全国两会期间,汪洋在北京会见马云,盛邀他南下发展电子商务。对广东而言,阿里巴巴意蕴深远,它不仅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性大企业,更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后者因广东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尤被倚重,具有标本意义,寓示着解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方向。
当然,阿里巴巴之所以青睐广东也有它自己的考虑,并非仅仅是“感恩”之举。它的成功范式在于,中小企业可借助它的网络交易环境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延展产业链条。而广东九成的企业属中小企业,潜在的市场需求非常庞大。因而,阿里巴巴南进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毋庸讳言,政府的期待相当高,亦即希望它为广东破解产业转移的课题带来新办法、新思维。显然,这一课题暴露了珠三角的经济顽症,是政府的心头大患。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地理和政策优势做大外向型经济,一度取得卓然成就。然而,成了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并不乐观,却越来越显出经济模式的弊端。特别在趋紧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广东产业何去何从,如何从产业链最末端、最逼仄的盈利空间中摆脱出来,已成了关系广东未来的紧迫问题。近些年来,深圳、东莞等地的加工出口企业大批外迁,近期更有加速外流的迹象。可以说,广东的产业外迁与产业升级同时到来,形成了严峻局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强烈吁求阿里巴巴南下,走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步。阿里巴巴被寄予厚望。它作为种子企业,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新的竞争力优势,并能迅速复制或扩散到受其影响的企业。同样也必须看到,只靠一个阿里巴巴不可能完成广东全部的产业梦想。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外援”,广东中小企业已到达升级的“瓶颈”,政府当以更全面的行动粉碎僵化的经济模式,为内生的变革创造更多机遇。
在这方面,广东需要凝聚勇气,重新杀出一条血路。要知道,一个只停留在贴牌加工阶段的珠三角无法走更远的路程。产业升级必定指向“全流通”的产业链条,拓展之、丰富之,当然包括去占据原料、设计、物流、研发、高技术等产业核心领地。虑及经济运行的特点,广东除了引进阿里巴巴这样的“外援”,还需要检视政企关系,恰当定位,做足自身的功课。
产业升级既是自救,也是自强。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一个的产业转移能在自主经济缺乏的情况下实现。因此,对广东来说,比“游说”阿里巴巴更重要的是有心培养出一个自主经济体系。这当然需要外来力量,但政府的扶持也当是必不可少。这不是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而是等于说政府原本做得不够的要补足,做得有偏差的地方要调偏,总而言之是重整政府的应有职责,不越位、不缺位。
从资本角度来看产业优化升级,政府就要纠正资本结构的畸形,促成一个自主的、具有完整资本意志的主体。否则,它就匮乏为追逐更大利润而进行再投入的动力,却依赖压低成本来实现利益化———这是产业升级的噩梦,正如融资是中小企业的噩梦一样,广东都要尽力消除。
春季广交会上的信息强烈寓示,纺织等行业已呈现出整体下滑的形势,不少参展商很少能拿到确定的订单,仅仅是一些采购意向。这些事实释放出明确的信号:由于受到有限且不断缩减的外部需求的局限,珠三角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走到尽头,外需容量触及天花板,产业缺乏后继的发展动力。越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政府越需“放”而不是“收”,亦即:要从全面控制资源的自得情境下剥离,让资源解放,遏制上下游产业对中小企业中高盈利部分的控制。
从劳动力的角度看,以廉价为竞争力必然导致劳动报酬的相对量不断减少。在财富增加、劳动报酬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自我增值也成为不可能。珠三角之所以能取得历史上的成绩,离不开大批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但在外部经济环境剧变、内部经济状况求变的前提条件下,廉价劳力的优势已接近尾声。倘若继续将经济发展寄托在此上,不仅自主经济无法建立,恐怕现有的经济格局也会崩塌。
的确,阿里巴巴的到来是风向标,有助于强化广东产业升级的方向感。不过,产业升级不可能靠念句咒语就能实现,政府要为它穿越寒冬、迎接春天做出更加负责的行动。如此,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