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B2B信息:80年代的B2B生意是怎么做的
来源:作者:微博2015/8/6 9:45:46

前两天和朋友餐叙,聊起来他们企业的前世今生,最后居然发现他们是最早发B2B信息的,对于现在做B2B的或利用B2B平台做生意的人们是否有点启示呢?

这个朋友是做彩钢板的,(不知道的可以看一下有些厂房外墙和屋面就是用的这样,彩色的经过机器轧制的像瓦楞板一样。)大概在90年代末在上海做,其实起家也和小作坊差不多,几个人合伙,大家都是从外地农村来的,没有几个钱,开个门市店,买一两台机器,赚一点加工费,基本上现钱现货,小本生意。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好,后来租厂房买机器,慢慢的做大了。

我问他为何选择做彩钢板而不是做别的?他说他们一个村子都是做彩钢板的,他只会做这个。又问怎么会一个村子都做着呢?他给我讲起来他们村子的情况。

大概在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的搞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一些村里的能人开始跑起了”业务“,到处走南闯北,一个有见识的人在东北出差时,发现了商机:东北原来被日本人占据时期进行建设时就用了镀锌瓦楞板(或者非镀锌),而80年代中期国内大部分地区还是用石棉瓦,那个能人觉得这个东西有前景,就带了些样品回老家来,并找寻制作镀锌瓦楞板的机器,这样在他们村里开了所谓厂,其实也就是小作坊了。有了好产品,怎么卖呢?大家想一想,一群农民,没有渠道,没有关系,怎么卖呢?但是,农民有农民的招。那时,很少有电话,一般的信息传递还是写信,好了,他们就用这个办法。他们从邮电局买来了黄页,(90后的朋友肯定不知道黄页是什么,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然后,按照黄页上的所有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地址一封一封的写信,打印了N多份他们所谓的产品资料,包括企业资料,价格,付款银行等等,一股脑的发出去。这个朋友说,那时候,邮电局在他们村的生意特别好,信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往外发,发到全国各地,只差国外了。就这样,生意就来了,基本上100封信有23单生意,而且,买卖双方连面都见生意就成了,有的,先付款后发货;有的货未发,款先到了。基本上那时还没什么骗子,所以也都有信任。就这样,一个厂子做起来了,村里其他人也群起效仿,这个村成了所谓的彩钢板加工村,有些企业后来搬到北京,现在成了资产几十个亿的集团。

后来,随着开放的深入,他们很多人都去了北京和上海,这个朋友大概就在90年代中期来到上海,先打工后做老板。他说起发传单(他把发信叫发传单),他说98年,他们在做门市店面时,还有单子就是当时90年后发传单带来的:他们那时接到老家的电话,说有上海给他老家那里打电话说需要彩钢板,(那里的厂已经搬到北京了,)老家的人就给上海他们打电话,我的朋友就做了这一单生意,赚了近10万块。我朋友说,90初期寄给上海这家单位的资料,这家单位一直留着,直到98用到,打电话给他们老家才成了他们的生意。

我说,你们是最早的B2B,或者叫发B2B信息,最原始的,不是网上发,是用信来传递信息。这个朋友不知道什么叫B2B,我给他解释,他恍然大悟。

故事就是这样。从这个案例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对照现在的B2B,我姑且分析:1.现在的B2B平台是网站,通路是网络;原先应该没有平台,信和邮局应该是通路;2.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人与人、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度不够;原先比较单纯,人与人、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度比较好;3.现在的需求比较多样化,产品也比较复杂,需要较深厚的专业能力和后期服务;以前需求交简单,产品相对单一,对专业性和服务要求不高;4,生意的本质不变,无论现在和未来还是过去,B2B或淘宝天猫京东就像一个大集市,供需双方都到集市(平台)上来交易;当然,现在还有直接到官网购买就像我们知道你的店面,并知道你卖的产品直接到店里购买一样,生意本质和要素都没有变化。那么,对现在的B2B,有什么启示呢?

我的几点看法:1.信任度的建立,可否通过官网或者口碑解决,B2C淘宝天猫的成功关键是解决了信任问题---支付宝;口碑如何解决?第三方担保或评估?这个是否增加交易成本和破坏交易的便利性?(因为牵涉到多专业和服务不像支付宝那么简单)如果不能解决口碑的问题,如何对买卖双方进行保障?2.是否能够在线交易?在线交易与否对于买卖双方不是最重要的,是对平台反而重要些。上面的案例,是不存在信任度的问题所以就交易了,那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只是提供供需双方了解信息的一个场所?!3.产品专业性和后期服务问题,尤其对于工业品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有可能不像淘宝或天猫的售前和售后那么简单,可能还需要见面或者考察,尤其对于大额采购来说。4.如果见面或考察,这个是不是就是O2O了?5.总体来说,B2B是可以拿到单子的,对于供方来说,而在多个平台,不遗余力的发传单(B2B信息)是最聪明的笨办法,就像滚雪球一样。

笔者自己经营着工业品和介于消费品与工业品之间的两项业务,这是从自身的感受而言的一些看法,请更多的高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