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投的“台风口”,到新政策的“暴风口”,跨境电商在一个月内遭遇了过山车。
两个星期前,一家主做跨境业务的电商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员李响(化名)找到我。他向记者透漏:“我们(自营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可能都撑不过一个月,就得裁员转型了。”
这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以至于我感觉到并不可信。然而,经过向各个电商平台、保税仓和物流公司求证后。得到的回复为:情况基本属实,跨境电商即将迎来行业大规模“熔断”的悲催局面。
从热火朝天,到凛冬将至,变化是如此剧烈。而起因,是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跨境新政。
新政之下,每一个人都很沮丧。
就连一位一贯个性张扬的朋友,也变得低调起来。他在拿到上一轮融资的时候曾“炮轰”过多家媒体,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浑身充满着攻击性,“投资人都说我有点儿狂”。现在,虽然他所处的海外直邮业务暂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他还是有点儿担心,“这个行业的未来不太确定了。”
根据李响的说法,按照4月8日出台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的商品发运要求——发运的商品,必须按照一般贸易要求提供通关单,化妆品、保健品等商品还须在食药总局注册备案,已导致95%以上的保税备货商品无法进口。
目前的跨境电商,只能依靠现有库存维持销售。一般,为了避免库存积压,电商平台会把库存控制在一个月内。这也意味着,跨境电商将在5月中旬开始出现大规模断货。
一项紧急出台的政策
“从来没见过这么着急出台的政策。新税改革前夜公布白名单,前台后端好多数据都要进行修改,此前进行的备货也可能会产生较大损失。”李响说,由于新政出台时间太过紧急,没有给各个电商平台留出过渡期,对跨境电商现有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跨境电商新政,传言了很久。但从与电商平台沟通到出台,前后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2016年2月开始,包括蜜芽、小红书、聚美优品等在内的多家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部门相继接到了海关方面的初步沟通,确认将从4月开始对跨境电商征税。
3月24日,相关三部委发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税制。4月7日晚,距离“新政”出台前几个小时,财政部在官方网站上挂出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正面清单)。这一批正面清单包括了1142个8位税号商品,涵盖了部分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以及部分化妆品、纸尿裤、儿童玩具、保温杯等商品。
4月8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按照货物征税的同时,单次交易限值由行邮税政策中的1000元提高至2000元,同时将设置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20000元。
无效和无奈的应对
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税率,讨论的重点也是,当跨境电商价格上涨,消费者们还会那么热衷与购买海外产品吗?
为了应对价格的影响,近两年来开始主做海外化妆品业务的聚美优品,还专门成立了应对小组,讨论涨价部分是由电商平台承担,还是与消费者按比例分担。
然而,伴随着批清单出来,电商平台发现很多品类不让卖了。
批清单中,多款热销的产品,包括液态奶、生鲜、保健品等都未被包含在内。跨境电商忧心忡忡,一家化妆品电商平台的副总裁在朋友圈调侃道:2011年做电商,2016年,卒。
“不让卖”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重点。作为政府公关负责人的李响积极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政府部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一周之后,4月15日深夜,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3个部门共同发布了第二批正面清单,此次新增了151个税号产品,并对此前备注模糊的“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保健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相关产品”进行了解释。根据李响的说话,相关部门统计了2015年跨境电商涉及的品类,于是补全了第二份清单。
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