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选购钢琴就是看看外观有没有磕碰就行了。至于钢琴的性能和音色、音量、键盘的触感等自己都不懂,以为留给以后的调音师都能作任意的改变,其实这是大家的误解。我所说的钢琴的音色、音量、触感等,在钢琴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中是难以做出具体和统一的规定的,尤其是出厂后的成品钢琴就更难以做根本的改变。我在调琴时遇到过许多这样的用户,他们说琴不好听,让我调调,我把钢琴的各个部分都作了精心的调节,各项技术指标都完全符合标准,他还是觉得不好听,说高音有一个多八度太闷了。我告诉他,这叫音色不统一,是挑琴时没挑好。他说我哪里知道钢琴还要挑呀!还有的用户是请人帮着挑的,但过了几年他就慢慢感觉自己的钢琴太难听了。是挑琴人不认真吗?不是。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发现弹琴人的性格与钢琴的音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钢琴在演奏的过程中,击弦机要反复敲击琴弦,琴弦受到了外力的冲击再加上材料本身的内应力,自然就会加大了音准发生变化的趋势,钢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钢琴的击弦机构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动作,部分易磨损的部件都不同程度磨损,导致击弦机构的行程比例、配合失调,引起触感不良,温湿度的变化也会导致钢琴的一些部件运行不良,所以钢琴在定期调律同时也要进行调整。
长期不调音的钢琴,必须短时间内经过两次调音,才能尽可能恢复稳定。至于什么时候需要调率,主要看个人要求。要求高的一个月调一次都行。是自己耳朵能听得出音“散”和走音。听不出的,可以下一个测频率的App,看一下音几个键是不是走太多了。如果后一个八度走音都快半个音了(对应的频率和下面的一个键一样了),那无论如何,哪怕是不练琴了,也尽快安排调音。
钢琴不调律相当于弹错钢琴,初学者长期听不标准的音高,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把错误的音高当成标准。
作为调律师,忌讳的莫过于在调律时断弦。而更不好向用户解释的是:扳子向上走、音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或扳手向下试图松弦时,弦却意外地“响”了。此类情况多出现于低音区,且经常发生在某二、三个牌子中固定的一、二个型号的琴上,断弦位置又多半在弦轴绕扣的根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末及高度的断弦,表面看起来是人为所致。从用户角度看:你不调它,弦不会断。站在同行的角度会认为:是调律前对弦列情况察看不细,因缺乏经验而造成。但问题的原由,应该说与组装时的挂弦装轴过深(弦扣圈已摞摞儿或已紧贴轴眼处的铁骨壁),或绕扣圈数过多(多的有四圈半甚至五圈)不无关系;而问题的根源当在于铁骨低音区轴孔位置及其与弦枕的距离,以及轴孔面与弦枕高度差等的关系的设计。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