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属载体的表面处理技术,产品外观一致性好,不生锈,催化剂涂层附着牢固;
2、耐久性涂层涂覆技术,正常使用下耐久性大于1万公里;
3、富氧技术,CO、HC、NOx转化率都达到85%以上;
4、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制备技术,减小用量,降低整车匹配成本;
5、负载技术,吸附牢固,保证高转化率,同时不会烧结;
6、辅料配制技术,使尾气净化器有较低的起燃温度;
7、团队给出合理化配方,使尾气净化器有优良的温度特性、空速特性和空燃比特性;
8、尾气净化器达到欧Ⅳ、国Ⅳ及更高标准。
本标准相关要求与柴油车国五要求基本相当,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和颗粒捕集器(DPF)是主流技术路线,部分厂商还会采用柴油氧化催化器(DOC)和废气再循环(EGR)等辅助技术。这些技术在国五柴油车上已实现成熟应用,欧美非道路相应产品已在多年前供应市场。
从国三到国四,不同功率段非道路移动机械采用不同的排放控制技术,增加成本有所不同。37kW≤P<75kW功率段主要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加装颗粒捕集器(DPF),75 kW≤P<130 kW功率段主要技术路线是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130 kW≤P<560 kW功率段主要技术路线是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升级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15%。37kW以下功率段的柴油机,技术上只需要进一步优化进气、燃油喷射系统即可,成本在量产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排放标准的升级,将带动后处理生产企业等排放控制相关行业发展,推动柴油机行业技术升级。
在解决机颗粒物排放问题上,“提升燃烧过程中燃油喷射、混合控制度是降低颗粒物首要考虑的技术路线。但在此基础上增加GPF可以使碳颗粒物排放值达到更低水平。”他指出,两种技术结合是目前大多数整车厂选择的技术路线。
“GPF的过滤机理与DPF基本相同,其结构设计和优化也以DPF为基础,但因其颗粒生成特性、排气温度、排气流速及氧浓度等方面有所差别,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柴油机的研发经验。”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帅石金表示。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