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广泛发展北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而基于MEMS的固态激光雷达,是通过微振镜的方式改变单个的发射角度进行扫描,由此形成一种面阵的扫描视野。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定位系统及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使的即时定位及姿态确定成为可能。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相控阵技术目前只有Quanergy在搞,将n×m个微功率的激光器集成到一个芯片上,通过相控阵技术实现激光的定向发射,这个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将***颠覆现有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扫描速度偏低的问题。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如需了解更多激光雷达产品的相关内容,欢迎拨打图片上的热线电话!
激光雷达技术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千米长的古代建筑
据外媒报道,激光雷达正在迅速成为考古学中具影响力的工具之一,它能在几个小时内揭示出可能需要经过数月工作才能得到的东西。较新的发现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其长度超一公里,有着3000年的历史,在当时似乎是用于天文观测的。
这个的结构--迄今为止较大和古老的类型--可能会让我们想起另一个类似的发现,对于这一发现的相关文章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Takeshi Inomata为这篇文章的作者。
激光雷达是如何成像的?
“盲人摸象”走完首步,我们已经成功的找到了“大象”的位置和距离,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知道“大象”的样子呢?这就是激光雷达的成像过程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理解,激光雷达三维成像其实就是在测出目标各点距离的基础上,同时获得每个点与雷达之间的水平角和俯仰角,这样我们就得到目标三维信息了。按照目标各点三维信息的获取方式,激光成像体制主要有扫描式激光成像和面阵式激光成像。想要了解更多激光雷达产品的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北京北醒公司网站。
激光雷达三维成像
激光雷达系统主要由激光发射部分(脉冲激光器)、光子接收部分(望远镜)、光子检测采集部分(后续光路系统和信号检测采集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激光器向空中发射激光脉冲,该激光脉冲在向上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大气中原子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一旦该脉冲进入望远镜的视场,则相互作用产生的回波将被望远镜接收,该信号经过检测和处理后即可得到激光雷达回波信号。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