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在使用过程中四大关键因素
1.液相色谱仪本身:对于仪器本身一般不会有问题,特别是刚买回来的新仪器。对于仪器本身重要的就是仪器的校验,刚买回来的仪器一般都是由卖家先对仪器做系统的确认工作(包括IQ、PQ、OQ),确认顺利通过后,再请国家或省级仪器检定局的来校验,检定合格后就可以放心使用了,除此之外,一些做得好的公司每半年会对仪器进行一次的内部校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仪器的正常可运行状态。
2.色谱条件:色谱条件一般包括流动相、色谱柱、检测波长、流速及进样量。
流动相就涉及到配制流动相所用到的水和试剂试液,水一般要求用超纯水或其他水的电阻率不大于18.2兆欧级别,试剂试液要求用色谱级别的,原因为防止水和试剂试液中的杂质对色谱结果的干扰。
3.操作人员:首先,作为液相操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夜想的说明书,掌握液相硬件和软件的操作,掌握日常的维护保养,掌握基础故障的排除和维修。
4.液相安装环境:液相色谱仪应尽量安装于水平、远离振动、电磁干扰的屋内的台面上,有条件的话尽量将液相数据处理系统分隔开,一个是防止色谱基线噪音偏大,基线不稳等,一个是为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液相色谱仪用于食品安全的优点
从食品安全检测的角度来看,液相色谱仪具有适用范围广、分离高、速度快、流动相可选择范围广的特点,在具体的检测活动中液相色谱仪基本能够适应当前食品安全检测的全部内容,同时因为检测过程中采取的分离和液相处理技术都是在现代生物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所以绝大部分检测工作并不需要过多的预处理和处理步骤,检测过程整体表现为快、准、稳,能够准确快速地提供检测结果。在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的检测中尤其有利。
制备型液相色谱简介
色谱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特性对其进行分离的一种分离方法。制备型(Prep)色谱或纯化色谱则是指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出一定量达到足够纯度的化合物用于后续实验或处理的色谱方法。科学家首先要确定目标化合物,然后开发色谱方法,将目标化合物从原料、副反应或其它杂质中成功分离出来。其总体目标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通量和高的效率需求,同时运用各种纯化技术达到相应的规模、纯度和重现性要求。
从大型制药企业到小规模天然产物研究团队,纯化色谱在众多科研机构中应用非常广泛。尽管应用领域各不相同,用户的一般要求却非常相似,他们都希望分离出的终产物纯度能达到95%或更高。
液相色谱仪
20世纪初在俄国的波兰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wseet)首先将植物提取物放入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中,植物提取液由于在碳酸钙中的流速不同分布不同,因此在玻璃管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植物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成分分离。
1941年,马丁与辛格用一根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完成了乙酰化氨基的分离,开启了液色谱技术,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49年,马丁建立了色谱保留值与热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物化色谱的基础;1952年,马丁与辛格又创立了气液色谱法,分离了脂肪酸与脂肪胺。1966年之前科学家所做的努力,为传统经典液相色谱奠定了基础。
而液相色谱仪的鼻祖则是由斯坦因与莫尔于1958年设计的氨基酸分析仪,这种仪器能够分蛋白质水解的产物。首台商用LC则是由沃特斯公司制造。
1971年之后,液相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HPLC的分析体制也逐步完善。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液相色谱技术已经非常非常成熟,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日趋减少,人们开始转向相关领域发展,如超临界色谱、毛管电泳色谱、制备色谱等。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