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仪应用范围
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大,而且有不断拓展的趋势。制备纯化样品是它的基础功能,通过色谱分离,样品中目标物质被分离出来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分离水样中有机物、食品中以备分析等。然后是天然成分研究,有助于中药学的发展。分析前人留下的珍贵药典,通过药性研究造福人类。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它的价值和效用,比如纯化药品、纯化蛋白质制品等。还有一个方向是用于产品合成的研究,通过获得一些纯度较高的化合物将以促进合成实验的进行。
液相色谱仪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实际的食品安全检测中,液相色谱仪更加适应对沸点高、热稳定性较差、分子量较高物体的测试。
1、N-亚的测定
在腊肉等腌制食品中,生产主体经常会添加或者亚作为腌制食品的发色剂,本身并不存在严重的危害,但是如果其添加的量过大,在还原作用的影响下肉制品中会生成N-亚,而N-亚对人体的危害较大,长期摄入会导致和结等疾病。针对N-亚的传统测量方法是气相色谱法,这种方法只能对被测物体中挥发性的N-亚进行测量,测量的精度不高,而且测量过程中仅色谱测定这一环节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采用液相色谱仪全过程只需要13分钟。
2、多环烃和杂环芳烃的测定
油炸、烧烤肉制品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多环烃和杂环芳烃等污染物,这种污染物中包含的3,4-苯并芘、二苯并芘是典型的致癌物,使用传统的氧化铝层析柱对其含量进行测量起码需要10个小时的时间,而使用液相色谱仪整个测量过程只需要数十分钟。
3、芳香胺的测定
芳香胺是人工合成色素的主要原料,长时间大量摄入会导致对人体的代谢系统的强烈,容易诱发等疾病,由于芳香胺的添加本身是不合法的,所以对芳香胺的检测工作比较重要。通常情况下液相色谱仪测定工作会在5分钟内完成,而传统的TLC测定法则需要50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
液相色谱的前世今生
早在古代罗马时期,人们已知道将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块布或一片纸上,通过观察溶液展开产生的同心圆环来分析染料与色素。实际上,这种简单操作已经采用了现代色谱学的基本原理。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Runge对古罗马人的这种方法作了重要的改进,使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与定量能力,使盐溶液可在纸上分离;另外,化学家Goppalsr-oeder也在长条纸上分离了染料和动植物色素,这些研究标志着纸色谱法的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色谱技术。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中,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这一工作标志着现代色谱学的开始。他将碳酸钙装入竖直的玻璃柱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的醚浸取液,进一步采用溶剂冲洗,使溶质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首先向人们公开展示了采用色谱法提纯的植物色素溶液以及色谱图显示着彩色环带的柱管。Tswett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管内填充物被称之为固定相,冲洗剂被称之为流动相。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