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备液相色谱仪?
制备液相色谱仪通常都被认为和大容量色谱柱和高流速有关联的。然而并不是以设备的大小和系统消耗的流动相的多少来决定制备液相色谱,而是依据分离目的来决定。分析液相的目的是给一种组份进行定量和定性。制备液相的目的是对产品的单体进行提取和纯化。与传统的纯化方法(如蒸馏、萃取)比较,制备液相是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方法,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样品和产品的提取和纯化上。随着合成、植化、生化和制药等领域对高纯度组份的需求不断增加,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应用的领域也在迅速的扩大发展。
色谱柱的技术都有哪些?比如,封尾等,这些技术在应用时都体现在哪里?
色谱柱技术包括填料技术,封尾技术和装柱技术等,填料技术自不待言,填料的差异对色谱柱分离性能和选择性有决定性影响,色谱填料的键合相密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填料表面硅羟基外露的多少,进而影响填料的选择性。封尾技术中用到的封尾试剂的差异也会对色谱柱的性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体现在色谱填料的pH耐受范围,水相耐受范围,极性强弱等。装柱技术也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不同固定相、不同粒径、不同柱管内径和长度,装柱工艺都有所不同,要装出紧密、稳定、均一的柱床,更多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积累。
什么是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的定义是二十世纪早期由俄罗斯植物学家 MikhailS. 茨维特提出的。他先尝试在装满颗粒的柱子上使用溶剂来分离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树叶色素)。茨维特用颗粒填满开口的玻璃柱。他发现两种特殊的材料,粉笔末(碳酸钙)和氧化铝很有用。他将样品(混匀植物叶的溶剂提取物)倒入柱中,并让样品流过颗、粒床。随后加入纯溶剂。随着样品由于重力自上而下流过柱子,可看到不同颜色的谱带被分开,因为有些组分比另外一些移动得快。他将这些分开的不同颜色的谱带与样品中原有的不同化合物相关联。他还根据每一种化合物对填料的化学亲和性强弱,提出了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分离规律。与颗粒填料有较强亲和性的化合物移动慢,与溶剂有较强亲和性的化合物移动快。这个过程可这样描述:样品中的化合物在流动的溶剂(流动相)与固体颗粒(固定相)间的分布不一样。这样使每一种化合物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产生了化合物之间的分离。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