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法概述
液相色谱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可分为:
?液固吸附色谱
?液液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对色谱法
?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
(一)液-固吸附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根据物质吸附作用的不同来分离物质。
(二)液-液分配色谱
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的色谱法即为液-液色谱,是利用样品组分在两种不相溶的液相间的分配来进行分离。一种液相为流动相,另一种是涂于载体上的固定相。
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
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
(四)离子对色谱法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液相色谱仪常见故障解决方案
液相色谱柱压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柱压升高的原因很多。一般是由于柱床内产生了异常的占位性物体,造成流体阻力加大所引起的。例如,缓冲液盐分如(铵等)沉积于柱内,或样品污染沉积。针对种情况,处理时应先用40~50℃的纯水,低速正向冲洗柱子,待柱压逐渐下降后,相应提高流速冲洗,柱压大幅度下降后,用常温纯水冲洗,之后用纯冲洗柱子30分钟;对于第二种情况,由样品的沉积引起污染的C18柱,和纯水反向冲洗柱子,然后换成冲洗,接着用+异(4+6)冲洗柱子(冲洗时间的长短由样品污染的情况而定),再用换成冲洗,然后用纯水冲洗,冲洗正向冲洗柱子30分钟以上。
液相色谱柱知识
物理性质:
柱长,内径,如250*4.6mm。一般柱长在2—250mm,柱越长,分离度越高,但柱压更高,分离所需时间更长;但分离度与理论塔板数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一昧增加柱长并不是有效的分离手段,一般情况下,150mm、5um的填料可以提供足够的塔板数。
粒径,影响色谱分离度。粒径越小,分离越快,柱效越高,但柱压力越高,柱容易被污染,导致柱寿命降低。常见分析柱通常使用5um填料,复杂的多组分样品分离一般使用3.5um粒径,更大内径的制备色谱柱通常使用更大的粒径。如果固定相选择是正确,但是分离度不够,那么选用更小的粒度的填料是很有用的。3.5um填料填充柱的柱效比相同条件下的5um填料的柱效提高近30%;然而,3.5um的色谱柱的背压却是5um的2倍,因此如何选择填料粒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而定。本文来源于国内的第三方检测平台嘉峪检测网,提供检测实验、技术培训、仪器计量校准服务。
孔径,60A,120A,300A等。孔径小,则含孔率高,比表面积大,载碳量高;色谱柱填料孔径大小需和分子大小相匹配,保证分子自由进出填料孔并与孔内表面的键合相进行分离分配,通常要求孔径直径是分子直径的3倍以上,一般小分子使用80—120A,大分子使用300A。
颗粒形状,一般有球形和不规则形,当使用黏度较大的流动相时,球形颗粒可以降低柱压,延长色谱柱寿命。
比表面积,指的是每克填料的表面积,如180m2/g—350m2/g,与粒度和含孔率有关;比表面积大,会增加样品与键合相之间的反应,增加保留和分离度;比表面积小则可以缩短分析时间和平衡时间,并不是比表面积大或者小就更好,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表面积。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