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脱敏泄露类型
隐私数据泄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通常可以采用不同的隐私数据泄露风险模型来衡量防止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以及对应不同的数据脱敏算法对数据进行脱敏。一般来说,隐私数据泄露类型包括:
个人标识泄露。当数据使用人员通过任何方式确认数据表中某条数据属于某个人时,称为个人标识泄露。个人标识泄露为严重,因为一旦发生个人标识泄露,数据使用人员就可以得到具体个人的敏感信息。
属性泄露,当数据使用人员根据其访问的数据表了解到某个人新的属性信息时,称为属性泄露。个人标识泄露肯定会导致属性泄露,但属性泄露也有可能单独发生。成员关系泄露。当数据使用人员可以确认某个人的数据存在于数据表中时,称为成员关系泄露。成员关系泄露相对风险较小,个人标识泄露与属性泄露肯定意味着成员关系泄露,但成员关系泄露也有可能单独发生。
数据库内置脱敏算法
识别出敏感数据之后,就需要使用脱敏算法来进行脱敏。在比较常见的数据脱敏系统中,算法的选择一般是通过手工,比如通过内置丰富的脱敏算法,对常见数据如姓名、证件号、银行账户、金额、日期、住址、电话号码、Email地址、车牌号、车架号、企业名称、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纳税人识别号等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内置脱敏算法具有如下几种:
1)同义替换
2)部分数据遮蔽
3)混合屏蔽
4)确定性屏蔽
5)可逆脱敏
数据库脱敏功能
确保数据脱敏有效性:保证脱敏后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业务属性和数据分布特征,例如对于原始数据中的姓名、地址、病症、企业名称等信息需要在脱敏后仍然具有可读性;脱敏后的数据需要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规则,能够正确的通过业务系统的数据有效性验证,如身份号、银行号的校验码,生日数据的区间,有效的发卡行信息,年龄与出生日期的匹配等。
保留数据关联性:脱敏后的数据应能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关系特征,严格保留原有的数据关系;例如身份号在多个表中出现,需要保证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后也是一样的。另外,对于具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需要保证每个日期脱敏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时间序列。
保证快速脱敏:高场景下的数据量很大,包括表数量多,单表数据多,每日增量数据多等等。为了能够尽可能节省人工劳动成本,脱敏产品的性能一定要高,能够支持增量数据定期自动执行脱敏。
怎么用数据库脱敏?
动态数据脱敏,是在查询语句执行过程中,根据生效条件是否满足,实现实时的脱敏处理。生效条件,通常是针对当前用户角色的判断。敏感数据的可见范围,即是针对不同用户预设的。系统管理员,具有权限,任何时刻对任何表的任何字段都可见。确定受限制用户角色,是创建脱敏策略的开始的一步。
敏感信息依赖于实际业务场景和安全维度,以自然人为例,用户个体的敏感字段包括:姓名、身份号、手机、邮箱地址等等;在银行系统,作为客户,可能还涉及银行号、过期时间、支付密码等等;在公司系统,作为员工,可能还涉及薪资、教育背景等。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