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满足工艺性能要求
模具的制造一般都要经过锻造、切削加工、热处理等几道工序。为保证模具的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锻性、切削加工性、淬硬性、淬透性及可磨削性;还应具有小的氧化、脱碳敏感性和淬火变形开裂倾向。
1、可锻性
具有较低的热锻变形抗力,塑性好,锻造温度范围宽,锻裂冷裂及析出网状碳化物倾向低。
2、退火工艺性
球化退火温度范围宽,退火硬度低且波动范围小,球化率高。
3、切削加工性
切削用量大,刀具损耗低,加工表面粗糙度低。
4、氧化、脱碳敏感性
高温加热时抗i氧化怀能好,脱碳速度慢,对加热介质不敏感,产生麻点倾向小。
5、淬硬性
淬火后具有均匀而高的表面硬度。
6、淬透性
淬火后能获得较深的淬硬层,采用缓和的淬火介质就能淬硬。
7、淬火变形开裂倾向
常规淬火体积变化小,形状翘曲、畸变轻微,异常变形倾向低。常规淬火开裂敏感性低,对淬火温度及工件形状不敏感。
8、可磨削性
砂轮相对损耗小,无烧i伤极限磨削用量大,对砂轮质量及冷却条件不敏感,不易发生磨伤及磨削裂纹。
模具的损耗原因具体有哪些:
1)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材料的问题,选材不当。材料性能不良,不耐磨;模具钢未经精炼,具有大量的冶炼缺陷;凸凹模,锻坯改锻工艺不完善,遗存有热处理隐患。
2)模具结构设计问题,冲模结构不合理。细长凸模没有设计加固装置,出料口不畅出现堆集,卸料力过大使凸模承受交变载荷加剧等。
3)制模工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凸、凹模锻坯内在质量差,热处理技术及工艺有问题,造成凸、凹模淬不透,有软点及硬度不均。有时产生微裂纹、甚至开裂,研磨抛光不到位,表面粗糙度值过大。
4)无润滑或有润滑但效果不佳。
中国模具行业发展较晚,现代模具工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起步,但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引进国际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较为成熟的设计制造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中国模具制造业已建立起了包括模具技术研发机构、模具生产和供应体系在内的模具工业体系,模具工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模具技术已在汽车、能源、机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电子、汽车、电视、电器、仪表、仪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件都是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耗能,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不能比拟的。
模具产业也是制造业的 "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之多。
模具产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科技引i领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模具行业的不断革新。我国模具工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