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十二老母神像铸铜十二老母神像
道教提倡自力成就,将精、炁、神先天三宝炼成金丹,脱胎出阳神飞升到大罗天,也即重阳祖师所述的“上品天仙之道”。以清修丹道为主,以中乘的礼拜仙真、下乘的行善积德为辅,所以在塑像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
而对于建造道观、造神像等,重阳祖师也有训示: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主要是历史原因,道教一直到明朝都很兴盛,明朝晚期,由于皇帝信道,社会上非君思潮又高涨,反皇帝,所以道教阶段性的走下坡路。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可见道教并不提倡大修道观、神像。因为修行是修自身,而非修神像。神像早晚会腐烂、毁坏,不必在这上面花过多的精力。
铸铜十二老母神像铸铜十二老母神像铸铜十二老母神像
道教早年是法位制度,入道并能获取的法位后才有资格称为道士。
这个法位是盟威、上清、灵宝等共同占用的,以致于有学者指出中古道教实际没有门派区别,区别的只是法位不同,当然此说是不对的。然而即使是不同的流派,终总的法位还是有限的,总名额是固定的,这是客观事实。
修道讲究的不是你信不信,你爱信不信。
即便是你信了,还有你有没有资格学。
即使你有资格学了,能不能学的好,又是另一说。
唐朝国教虽一度是道教,根据唐末统计,整个道士加起来不过一万多人。
宋代也一样,神霄等雷法流派的兴起,增加了道教的法位,所以在宋徽宗皇帝带头信道教的时期,道教人数不到两万人,同期则百万,这些在宋史里可查。
法位限制是影响道教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宋中后期,一些功法也逐渐出世,慢慢开始脱离法位限制。
全真的兴起特点就是离开法位的限制,走的不再是原来封闭路线,而是半封闭路线,全真龙门派恢宏的时候,有"龙门半天下"之说。
不过即使如此,比起已经在民间经营发展了几百年的来说,自然是力所未及,加上净土宗那类没有下限的传教方式,更是封建的***所在。
所以说道教具有性质,严格来说是全真时候才开始的正式化的。
一哼一哈专摄人神:哼哈2将是冤家对头,与四大天王区别很大
中国的民俗言语中,有名话是这样说的:好见,难缠。
“好见”,意思是越是级别高的领导,越是亲切,待人和气。“难缠”,就是有把关,门难进。
民间神话传说中,天庭的进出口——南天门,就有四大天王把关。
神话小说《西游记》记载,去往天庭的必经之路南天门,则由四大天王轮流把守。
在一些寺庙宫观,特别是的山门中,一殿也往往有两个面相凶恶、威严、雄武的神相把关。
他们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两人就是有名的“哼哈”二将。多是分立在山门两侧,威风凛凛。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