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造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球化剂是稀土镁硅铁合金。其中的镁元素主要是以硅化镁(Mg2Si)和氧化镁(MgO)两种形态存在。硅化镁作为球化剂中的一个单独相而存在,氧化镁则作为稀土镁硅铁合金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而存在。
一些铸造企业只对球化剂中的Mg元素进行检测,并作为其中有效Mg的含量。残余镁量过高时,也同时加强了从湿型中吸收氢的倾向,因而产生皮下孔的几率增加。由于MgO对于球化不起作用,而传统的Mg元素测定方法不能区分有效Mg和无效Mg的实际含量,所以在Mg元素达标的前提下,MgO的存在直接减少了球化剂中有效Mg的含量,对球化过程和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球化剂的生产过程中,控制氧化镁的含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球化剂中氧化镁的含量也是检验球化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不良影响,特别是当温度低于零度时影响更大,而含硫低可以选用低镁低稀土球化剂球化,并减少“黑斑”缺陷的产生,而“黑斑”主要是镁、氧化物的聚集物,此外也要用低硅球化剂以保证可以进行多次孕育。
对珠光体球铁而言,在生产时铸铁成份中锰可提高至0.8~1.0%,有些铸件如果是用作耐磨性曲轴时,锰可提高至1.2~1.35%,生产铸态珠光体元素铜。Si过于低(Fe必高),球化剂难以熔解,而且这种球化剂在熔炼时,终点温度高,Mg的烧失较大,所含MgO量可能较多。加入量大于1.8%时,它阻碍石墨球化,但促进基体完全珠光体化,一般球铁中铜含量应小于1.5%,锡是强烈的珠光体化元素,其对硬度的影响大于铜和锰,但Sn≥1.0%时使石墨畸变,因此其含量应限制在0.08%以下。
球化剂的粒度是影响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数,需要经过用户允许。球化剂粒度大小主要与一次处理的铁液量有关。此外还与铁液包形状、球化剂覆盖程度,以及铁液温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粒度过大易引起早爆和漂浮;黑渣的主要成分硅酸镁,是由铁水中MgO和SiO2反应生成的,并受其相对含量的影响。粒度过小, 在铁液温度不足时,极易结死包底。以上两种情况,都影响球化剂收得率,影响球化的稳定性。注意尺寸太小特别是粉状球化剂在生产中是不能应用的。一般情况下,超标的球化剂量应小于10%。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