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旺铺
内蒙古浑天仪雕塑制作承诺守信「在线咨询」
来源:2592作者:2022/9/5 13:32:00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公元前4世纪,周朝战国时的石申、甘德早制作浑象。与此同时,希腊人喜帕恰斯和埃拉托斯特尼也发明了浑仪。
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大司农耿寿昌“铸铜为象,以测天文”。
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上黄道环,称为“黄道铜仪”(公元103年诏书造“黄道铜仪”)。
117年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创制浑象,用漏壶滴出的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可以将天象准确的表示出来。
早期曾有木仪,《隋志》引吴太史令陈苗的话说:“先贤制木为仪,各曰浑天。”以后多为金属铸造。
十六国的前赵刘曜光初六年(323年),史官丞南阳孔挺曾铸造铜浑仪。北魏道武帝天兴初年(398年),太史令晁崇修浑仪,用以观测星象。1至明元帝永兴四年(412年),下诏造候部铁仪。














喜帕恰斯(约前190年-前120年)(可能在1世纪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一书里提到,喜帕恰斯著作皆失传)将位发明表示天球的浑象归功于希腊人埃拉托斯特尼(前276年-前194年)。然而,汉朝(前202年)大司农耿寿昌于前52年独立发明了浑象,而东汉学者张衡(78年-139年)是位将一组由水车传动复杂齿轮用于驱动浑像这种动机付诸实现的科学家。这种水车的动力是由流入的水钟提供持续不断的压力产生。后来张衡在储水器与流入容器间加了个额外的补偿水箱改进了水钟。
历史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 [3] 

浑象示意图
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合称。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主要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而浑象是中国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器。浑天仪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制造的。

在我国古代,“浑”字带有圆球的意思。古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形状像蛋壳,天上的星星就像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地球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方位,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方位的仪器叫做“浑仪”。

 模仿肉眼所能看到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浑仪上的圆环一般有三个,分别为“子午环”、“赤道环”和“赤经环”,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来观测天体的方位。浑仪是现代天文观测仪的始祖。

浑象是在一个可转动的大圆球上刻画有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和恒显圈等,与现代天球仪相似。

 浑象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天球的外围一地平圈,象征着地面。天球在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天文学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称为“浑天象”。








邸经理 (业务联系人)

15188937799

商户名称:河北鼎泰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