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qiàng)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出檐:在带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攒尖顶
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攒尖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
在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使用,但也不是没有。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使用的就是攒尖顶。
盝顶
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
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代表有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
现存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飞檐翘角,给人以轻巧,愉悦的感觉. 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这样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清代称为“起翘”)。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角椽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则椽愈短,椽尾插入梁侧;一种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倾斜,如鸟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侧,椽长虽也逐根缩短,由于倾斜,所以长度大于前一种。这两种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体形象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属于第二种。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