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有机物、磷及污损生物。水产养殖尾水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恶化养殖水域环境,而且会导致鱼类、虾类、贝类等的爆发性疾病,甚至大面积死掉,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因此,养殖生产不仅需要采取科学的投喂和管理,还需做好池塘尾水处理工作。
养殖尾水处理常见的有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三种
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生物调控、物理调控、化学调控等方式进行循环水分流处理。
适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
水稻渔耦合尾水处理模式
利用“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尾水处理模式可以构建“海水池塘+稻渔共生”“海水设施养殖+稻渔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海水养殖+海水稻种植”将池塘养殖排污尾水处理及“跑道鱼”等设施转型分区式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与稻渔共作相结合。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池塘、跑道设施养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设施。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占比面积:每个流水槽(或相同产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亩稻田。
适用于盐度1.2%以下的排放水与海水稻田耦合,高于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释盐度后方能进行耦合。
陆基集装箱处理模式
该模式的原理为“分区养殖,异位处理”,将养殖箱体摆放在池塘岸基,箱体内实施养殖,养殖箱体与池塘建设一体化的循环系统,从池塘抽水、经臭氧杀菌后在集装箱内进行流水养鱼,养殖尾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再返回池塘生态处理,不向池塘投放饲料和渔用药,池塘主要功能变为湿地生态净水池。另外,通过集污系统,将90%以上养殖残饵粪便集中收集处理,不进入池塘,降低池塘水处理负荷,大幅延长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残饵粪便引至农业种植区,作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实现生态循环。
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装箱→固液分离器→一级沉淀池→二级净化池→三级曝气池。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
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单元面积占比:采用20呎定制化“集装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与集装箱不间断地水体交换,常规5亩池塘配10个养殖箱。其中一级沉淀池:二级净化池:三级曝气池为1:1:8。每一级间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适用于陆基推水集装箱式养殖模式。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