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V大盘点、谁是你心中的BIPV“明珠”?
浩浩荡荡、万众瞩目的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暨论坛在内外光伏挚友的不舍中圆满落幕。近2000家国内外光伏企业,展台连开三天,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支架等产业链企业齐聚上海,世界各地光伏友们汇集于此,共同见证光伏界的盛世联欢,那么相信大家在本次SNEC大会中必定是收获满满、且满载而归。
BIPV风口已到?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重庆、陕西等此前已发布了有关BIPV的政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测算,截至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可安装光伏400吉瓦,每年竣工建筑面积可安装40吉瓦,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未来我国BIPV年均新增装机在36吉瓦左右,按照当前价格对应市场规模约为2192亿元。
由于对建学的要求,BIPV各种产品无论对玻璃的数量需求还是质量需求都远高于其他光伏产品。
BIPV技术迭代加快。
目前各大产商都已经提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成熟BIPV战略,从开始的BAPV,渐渐发展到满足一体化需求的BIPV,到目前,通过加入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电能转换控制装置在BIPV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以及从建学的角度,BIPV也获得了极大发展,BIPV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且进程加快,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加匹配需求的BIPV产品不断出现。
政策持续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大
近日,提出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首超集中式光伏产业根据终端需求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是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的光伏发电设施,用户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集中式光伏电站则是利用荒漠、戈壁等日照资源等地,集中建设大型光伏电站。
光伏屋顶是分布式光伏的一种形式,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进行发电。
除了在现有建筑上搭建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也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一种,区别于安装式屋顶光伏,其是将光伏组件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让光伏组件与建筑结构形成一体。
近年政策持续鼓励分布式光伏发展。
今年3月,要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
要求2022年4月1日起,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
在政策持续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开发加速推进,并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54.88GW,为历年来高。其中,光伏电站25.6GW;分布式光伏29.28GW,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超过集中式电站。
其中,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继2020年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超过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户用光伏已经成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BIPV关注:光伏幕墙是未来增速较快的细分方向
光伏屋顶和光伏幕墙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两大细分方向,其中,光伏屋顶是当下的主流形式,未来光伏幕墙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光伏屋顶是具有承重隔热防水功能、并叠加电池板形成的屋顶,并能有效提供工业厂房用电需求的绿色建筑类型。光伏幕墙则是将幕墙(比如石材幕墙、玻璃幕墙)和光伏发电功能相结合的幕墙,相较于屋顶,建筑幕墙表面积更大,能有效提高发电量。更适用于高楼大厦安装光伏发电的需求。
光伏屋顶难以满足大城市高楼大厦的用电需求,完全实现建筑物碳中和,利用建筑物外墙安装光伏产生能源是必然选择,对光伏幕墙的需求也将更加刚性。
当前光伏幕墙渗透率不足10%,未来随着建筑对光伏发电需求的增加、碳中和对建筑减排的进一步要求,光伏幕墙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光伏屋顶是当前的主流,但随着用电需求的增加,光伏屋顶发电量或有限,表面积更大的光伏幕墙显然将更符合需求,从而迎来快速发展。薄膜类产品相比晶硅类产品在立面上效率减低,薄膜的弱光性能、丰富的色彩、灵活可调的透光度以及组件形式更能在立面幕墙上大显身手。
光伏建筑行业深度报告:BIPV扬帆起航
光伏建筑加速成长,BIPV 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
减排背景下绿色建筑大势所趋,光伏建筑行业加速成长
实现双碳目标紧迫性强,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过了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 “碳中和”仅用30年的目标,紧迫性强。
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高企,减排空间较大。2018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为27.2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28.3%,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 量的55.21%;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为1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1%,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1.93%;其中较易实现碳减排的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为21.12亿吨,占 碳排放比重21.9%,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42.87%。
建筑业减排空间较大。鉴于中国制造业体量较大,世界对中国制造业的高需求持续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有效的绿色减碳,而较为灵活、实现阻力更小的建筑减碳领域得到了更多关注。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减排重要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大势所趋。在建筑行业内推广绿色 建筑由来已久,十四五期间,在双碳目标的催化下,绿色建筑大面积铺开已是大势 所趋。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