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则有更多的繁文缛礼。
鸣铳报丧。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一旦落气,屋内号陶做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曰“起轿”。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将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亦先在屋外鸣铳,再径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待长辈掖起,再禀报详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长跪于神龛前,任训责鞭答。
民俗风情之丧葬风俗
法事,又名做道场,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等等过程相结合。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谓“三日四夜道场”。做佛事即念经,边念边敲木鱼。古人这些活动可超渡,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围,口诵《正气歌》等。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作为殡葬的形式、我们通过民俗学和考古学等资料得知。古人从来是将丧事当作一类社会活动乃至娱乐活动来进行的。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在丧事中热热闹闹地大办一番,诸如、巫术、跳尸(娱尸)、唱祭、祈祷、送摈等,尽情地渲泄。后世发展出饭含、小殆、大殆、丧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国历朝对此都有许多相应的扎制规范。
殡葬礼仪是生命仪式的结束
几千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的殡葬礼仪,以使死者感到满足,并使生活和平。实际上,整个葬礼过程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只不过表达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尊重死者,另一种是希望死者能祝福生者。在许多仪式中,殡葬礼仪与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自古以来,生死,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把生死视为生命的两大事件,尤其是“慎终追远”的孝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美德。 所有丧葬活动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例如,居住的房屋称为“阳宅”,而墓地称为“阴宅”。生者喜欢被尊重,因此人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尊重”死者,祭拜扣头。 因此,殡葬礼仪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