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文化: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在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为隆重,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下文就烧七和三周年这两个祭日,稍作介绍,以期对民间祭奠仪式有所了解。烧七,亦称做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其大致内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内,亲属每隔七天开设一次斋会,奠祭,前后共七次。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聚散说”,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相应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尽而人终归西,故有以七日为忌,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称作烧七。
为什么要殡?
原来,殡开始的含义是表示亲属“不忍”死者很快地离去,以及从容准备丧事,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丧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装饰(如祭幛、丧服),现在多大量使用鲜花布置,民间对先人灵柩或牌位磕头,或亲朋街邻绕灵三周以示告别等。追悼会(旧称辞灵仪式)类似于在给死者“出远门”送行,办一个“欢送会”。出殡时摔破一个碗,是示意“打发”死者出门,以免其再来纠缠生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去吃饭。传统的土葬时用棺,中国民间传统称“寿器”,并将的内部和外部两头漆成红色。与此同时,还有寿衣、寿裤、寿鞋、寿袜、覆面巾等。墓地称“阴宅”,墓穴则称“千年屋”。
推行农村生态公墓建设,让殡改工作回归理性
殡葬关乎民生大计,殡葬改革既是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的社会工程,也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推进农村公墓山建设,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破除丧葬陋习、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多地紧紧围绕以规范殡葬秩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移风易俗为出发点,创新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推行村级公益性草坪生态公墓建设。推行村级生态公墓建设,让农村殡改工作回归理性,走上了农村殡改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这不但为推行农村生态公墓建设提供了***,更为农村找准一条骨灰处理可行之路
殡葬一条龙服务:的布置
的布置,讲究的是要体现庄严、肃穆、哀痛的气氛,不要表现出轻浮华丽的情调。布置是否成功,检验的标准应看是否能使人一步入便油然而生沉痛之感。的布置,一般着重在门和两个部分。门的布置主要是门框上应悬一大型白纸长方型的横额,中书“”二字,以示由此而入。门首须有照明装置,横额下在门框中间挂上中间大两边个素球,两侧贴白纸门联。门联可根据亡者生平功绩请人特撰,如果有困难,亦可根据亡者情况在通行门联中选用。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