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涂料
汽车用涂料主要是指涂装和修补轿车、载重汽车、客车和其他改装汽车等所用的涂料。汽车用涂料用量大,品种多,且具备***的施工性能和漆膜性能,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涂料。
汽车用涂料一般可按汽车上的使用部位及涂层所起的功能来分类:
(1)表面处理用主要包括清洗剂和磷化处理剂;
(2)汽车用底漆;
(3)汽车用中涂;
(4)汽车用面漆;
(5)辅助材料:包括溶剂、固化剂、腻子、抛光蜡等。
(一)汽车用底漆
底漆是直接涂饰在经过表面处理的工件表面上的道漆,它是整个涂层的基础。其特点为:
(1)对经过表面处理的工件表面应有很好的附着力,所形成的底漆漆膜应具有的机械强度。
(2)底漆本身必须是抗腐蚀剂,底漆涂层必须具有的耐腐蚀性、耐水性和抗化学性。
(3)与中间涂层或面漆涂层的配套良好。
(4)能适应汽车涂装工艺的流水线生产特点,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汽车用底漆主要分溶剂型底漆和电泳底漆(水性底漆)。客车用底漆主要是溶剂型底漆,以环氧酯、环氧聚酰胺、环氧聚氨酯涂料为主,要求耐盐雾性能500h以上。水性底漆以阴极电泳涂料为主,主要用于轿车、微型车身的涂装。
中国汽车零部件阴极电泳漆技术现况
汽车车身涂底漆工艺的发展历程为:手工刷涂或喷涂底漆→手工喷涂底漆→辊浸或拖式浸涂底漆(型,后改为水性底漆)→阳极电泳涂装→1977年开始采用阴极电泳涂装。采用阴极电泳涂装已有30余年历史,并取得较大的科技进步(如涂层的耐腐蚀性,槽液稳定性、作业性、泳透力、涂膜外观等方面);通过一次涂布使车身所有表面获得均匀涂膜,从环保、资源再利用和涂层质量等方面来评价,现今仍是***的车身涂底漆工艺,大量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几乎都采用阴极电泳打底。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车身及空腔结构内表面阴极电泳涂装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汽车厂与涂料厂联合开发提高电泳涂料的泳透力、控制涂膜厚度、改善电泳涂膜外观、降低涂装成本等方面的阴极电泳涂装技术。
阴极电泳技术包括前处理、脱脂、水洗、表调、磷化、水洗、纯水洗、电泳、超滤水洗、纯水洗等10多道前处理电泳工序。与喷涂底漆工艺相比,采用电泳技术涂装的底漆是由金属材料通过电化学反应而在表面形成的漆膜,比普通喷涂更致密、附着力更强,并且具有的耐盐雾、耐湿热性能,其防腐能力也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底漆。
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成熟的汽车车身底漆涂装的***技术之一,大量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几乎都采用阴极电泳涂装工艺。与此同时,为适应防腐、环保、节能和客户的多样化性能要求,阴极电泳涂料的开发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有的涂料公司目前已经开发出所谓第七代、第八代阴极电泳涂料。总体来看,阴极电泳涂料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是:较低的溶剂含量;较低烘烤固化温度;不含铅等重金属;较低的漆膜密度和加热减量;高泳透力性能;耐候性、平滑性及锐边涂覆性优良等。
白车身车门铰链电泳流痕概述
电泳流痕,是车身制造过程中常见的工艺过程缺陷,多见于车身的车门铰链、门盖压合边等部位。白车身在电泳过程中,因液体毛细虹吸作用影响使得少量电泳槽液或清洗液残留在车身钣金缝隙或零件间隙中,电泳后的烘干过程中残留液体的表面张力变小,从缝隙或间隙中流淌到车身表面,形成电泳流痕。
电泳流痕形成于电泳层外,并不影响电泳层本身质量,所以对于非外表面的电泳流痕一般不予处理;但门盖、侧围等外表面的电泳流痕,中涂层和面漆层无法有效遮盖,导致漆面缺陷,生产过程中必须予以消除。打磨流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浪费生产节拍;电泳流痕严重时,返修时间超出生产节拍,会造成生产停台;打磨返修也增加了车身制造成本。
综上,解决电泳流痕问题对于提高车身漆面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升车身生产平顺性有重要意义。电泳流痕产生于涂装的生产工艺,但引发电泳流痕的因素有多种,白车身构造就与电泳流痕的产生有直接关联。
车身电泳烘干后,车门铰链区域侧围外板的表面出现电泳流痕,流痕为白色或淡黄色,喷涂面漆后仍清晰可见,综合缺陷率在 40%左右。电泳流痕会导致漆面缺陷, 必须在面漆工序前返修消除,程度较轻流痕用砂纸打磨即可,程度较重流痕需要用设备打磨;若遇到连续多台车身均需设备打磨,容易引发生产停台。流痕返修属于返修工艺,并非正常的生产工艺,消耗人力物力,给生产造成困扰的同时也增加了车身制造成本。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