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几个部分。会馆之所以称为花戏楼,是因为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旧时亳州俗语云:“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门楼的右兜肚里,雕有鹈鹕、戴胜、以及比拟为节操刚直的竹子,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和高洁超脱的菊花。鹈鹕的翅膀直向上升,一足落地,长嘴向后仰展,皮囊毕露。鹈鹕体态似凤,清雅秀美。三根状似昙花分枝的尾翎,张扬有致,婀娜流畅。艺术形象之飘逸,往往使人误认它是凤凰。雕刻在鹈鹕头部上方的戴胜,俗称山和尚。它的尾羽雕得格外长大,仿佛是另一只鹈鹕的嘴喙。戴胜体积虽小,但羽冠非常突出。鹈鹕和戴胜组合在一起,意为“醍醐灌顶”。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得到启发而醒悟。此方砖雕题材堪称新颖别致。
从先秦至汉代以来形成的祭祀礼仪功能——刀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兴盛后砖雕在庙宇中的功能——再到明代则完全融入民间,被广大民间匠人和艺人接受、创造、发展到。纹样主要有人物神袛、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锦文、字符等等。题材多为祈福纳吉、教化和禳灾等内容。明代初期,砖雕还仍然是等级的标志,只在、庙宇等别大式建筑装饰中盛行。直到石雕和琉璃在明中期出现并很快成为高等级建筑的新宠后,砖雕才开始流入广大民间,在小式建筑中盛行开来。
建筑面积170平方米,三面饰以木雕和砖雕图案拱北院内有南北走向,中高两边底,总长为34米的牌坊式坎墙,把拱北院分为金顶院、客庭院和住房院,坎墙建筑形式,中部为高10米的砖洞,左右两边各设有月宫门和三幅砖雕图案,住房院北建有5间起脊阴阳瓦北房,西南各建有砖木结构两流水阴阳瓦出檐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古建筑风格,大门为一字牌坊式,重檐斗拱,两侧为坎墙,雕有花卉图案,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