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分辨能力减弱
不同声音信息包含的频率成分是不相同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声音信息能耳蜗中的不同部位,从而使人耳能够从噪声中区分言语。
然而,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耳蜗敏感度也会逐渐下降。
当噪声的频率和言语的频率较为接近时,较低的耳蜗敏感度将无法区分这两种频率成分,从而使大脑失去从噪声中识别言语信息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成人从耳朵不好到选配助听器,中间要间隔10年之久
这10年,可能会觉得别人只要大声点说话,我就能听到,没关系;年纪大了,耳朵不灵,没关系;我再等等,还能听,没关系……
可是,真的没关系吗?
其实不然!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听力损失每下降10分贝,认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
因此,即便仅为轻度听力损失,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便地保留大脑的认知功能。
好比你的眼睛在黑暗的房间里呆了一整天后需要适应阳光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走到外面的太阳下,你的眼睛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久才能完全适应光线。
(眼睛适应光需要点时间,耳朵适应声音亦如此)
初次佩戴助听器听声音也同样如此,且对声音的适应因人而异。
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他们的耳朵和大脑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去适应声音,但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大脑具有可塑性。在这段时间里,你的大脑经历了一个“重组”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它就会知道哪些声音是重要的,哪些声音是不重要的。
为什么戴上助听器后,听到的声音不真实?我们该对助听器有怎样的期待?
戴上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真实?为什么不像原来听到的声音那样舒服,特别是自己讲话声音好像都变了?
相信很多戴过助听器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为什么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不真实?
首先,助听器不是真耳。
助听器是电子设备,和人耳的机制肯定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使用假牙一样,再好的假牙用起来和真牙也是有区别的,助听器也是如此。
不过随着适应时间的延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助听器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聆听的。
其次,声音在被处理放大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
由于听障人士的听力下降,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接受度下降,导致听不到小声,只能听到较大的声音。
助听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听力损失情况,对不同的声音有针对性地放大,放大小声使您能够听到,又能控制过大的声音,保护残余听力。
音在被处理放大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这是任何助听器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助听器使用者要积极地正视这个效果,主动使用助听器认识各种原先被忽视的环境声音,从而使助听器听到的声音逐渐被接受,成为您重获听力的工具.
听障患者自我感觉的声音变调。
还有一种不自然的情况是声音变调,这种情况常见于那些耳蜗、听神经等部位病变引起听力下降的人士。
即弱听人士本人感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变了,听音乐、听戏好像有些走调。
这是因为负责分辨声音的内毛细胞损伤后,在分辨声音特性上出现误差,导致变调。
从不自然到自然,从声音杂乱到从容地交流,这是每一个成功康复的听障人士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这需要患者本人、家属、听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