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
在处理方法中对废水***行脱氨处理,通过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一方面实现由空气吹扫废水进行的脱氨处理,并利用NaOH作为调节碱以避免空气吹脱过程除氨气污染物外的杂质污染物的逸出,以保证后续步骤的氨回收效果及空气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控制脱氨后废水的pH值,以保证废水的脱氨效果,使废水中氨氮含量小于25mg/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进行调控,使脱氨后废水的pH值维持在10.5~11.5。脱除的氨氮污染物以氨气形式随空气进入到氨回收过程进行回收,依次经由一级脱氨吸收液对大部分氨气进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硫酸铵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再经由二级脱氨吸收液和补充的稀硫酸溶液对剩余少量氨气进行第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并通过控制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维持在4.5~6.5范围,调控稀硫酸溶液的补充喷淋量,从而实现对脱除空气中氨气的吸收,使经吸收处理后气体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标准;另外,通过限定补充喷淋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含量(30%),以及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范围(4.5~6.5),使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达到硫酸铵浓度40%即近饱和溶液,满足直接制备固体硫酸铵的标准,同时不会出现在吸收塔内析出晶体的问题。
高氨氮废水处理是如何处理
各类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原理,包括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不同类型高氨氮废水处理的选择方法,为治理高氨氮废水提供一条便捷的选择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加强,水体中有机物的代表指标—COD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含高氨氮废水达标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未经处理的含氮废水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如易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海洋赤潮等。国内外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其优缺点、适用范围等。
高浓度氨氮污水处理技术
技术特点
高新技术工艺,设备占地面积更小,安装更方便,使用范围广,成熟的高新技术工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比传统法低廉。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不产生二次污染,用水量和用气量大大减少,处理后的废水氨氮可达到排放指标,铵盐可外卖。
众所周知,高浓度的氨氮废水主要由钢铁、制药、化肥、石化、养殖和生活污水等生产企业排放,如不加处理可导致水体异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灭亡。
以往,对高浓度氨氮污水处理主要采用吹脱法、汽提法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普遍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新型“膜法脱氨”技术,则由疏水多孔膜提供传质界面,再将调碱后的氨氮废水和吸收剂如稀酸等分别流经膜两侧,污水中的氨就会被稀酸吸收,从而使废水中的氨氮值降低达到排放标准。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