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只能说说我见过的几个形式:
1、小-多层
典型代表是怕克,每层的三相分离器只有大约500mm高,但是有5层(跟我一起数:1、2、3、4、5)。每一层的结构几乎一样,我没有能力去评判他们技术的好坏,我始终相信存在既有必然,荷兰那帮人不会随随便便就凭心情确定数量是五层的。3、设计合理的三相分离器,能使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保留在反应器内。多层设计想必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汽水界面的波动和水流的波动,更有利于气体的释放和絮状泥冲出,至于界面大小多少合适、气压多少合适、缝间流速多少合适我就不得而知了,相比应该是一个比较宽的范围。
2、大-双层
这是我了解的那种形式,特点是简单实用,其实有时候约简单越实用。缺点是容易存积大量的絮状泥,尤其是会有浮渣产生的废水,非常容易在汽水界面形成“保护膜”,从而影响沼气的释放。
3、大小结合-三层
这是偶然看到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实用、省材料。
4、大-一层(课本上看到的)
就像一个大房顶!不多说,说多了***人士就看出我不懂装懂了!
5、无水封的三相分离器
通过增加沼气管在气液分离器内的深度而形成强制水封。或许会存在很多问题,有大胆的企业可以试一试看看效果,并告诉我结果。总之,不管哪种形式的三相分离器,能实现汽水泥分离就是好三相分离器。厌氧复合床反应器综合了厌氧生物滤池与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不但增加了生物量,而且提高了反应区的容积利用率,反应器的总高度可大于10m,从而减少了占地面积,处理能力也有较大提高。而且,提升部分的三相分离器设计往往比上面更为重要。而顶部三相分离器如果漏气,那将是免费参观趵突泉的感受!
三相分离器
上反应室是反应器的低负荷区,它只是消化下反应室少量来不及消化的有机物,沼气产量少。产气负荷低,内循环不进入上反应室,上反应室较低的产气负荷和较低的水力负荷有利于污泥的沉降和滞留,从而能维持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
由于厌氧消化速率取决于污泥浓度和传质速率,影响传质的因素是产气负荷和水力负荷,它们一方面是强化传质的重要因素,又是造成污泥流失的根本原因,而IC厌氧反应器由于有了内循环装置,改变了产气负荷与水力负荷的作用方向,在高负荷下能避免污泥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负荷与污泥流失相分离”,从而使IC厌氧反应器具有比UASB、EGSB更高的有机负荷。6左右,其产气的速率有着较大的差别,这需要三相分离器对气体与颗粒污泥等具有较强的分离能力。
厌氧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以厌氧接触池为代表的厌氧反应器,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体相同,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较低,处理效果差。为了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在反应器内通常要停留几天到几十天之久。
②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依靠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三相分离器的作用,使污泥在反应器内滞留,实现了SRT>HRT,从而一定幅度地提高了反应器内污泥浓度,但是反应器的传质过程并不理想。要改善传质效果,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产气负荷。三相分离器采用工程塑料改性PP板材质,改性PP工程塑料多用于三相分离器和水箱的制作,具有防腐性能好、能力强、不怕阳光照射等特点,IC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共计6层设计,结实耐用。然而高负荷产生的剧烈搅动又会使反应器内污泥处于完全膨胀状态,污泥过量流失,不得不靠污泥的大量回流来增加生物量,使原本SRT>HRT向SRT=HRT方向转变,处理效果变差。
③作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典型代表,我公司自行研究开发的BIC,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吸收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厌氧处理反应器。BIC具有投资低、占地少、负荷高、耐冲击、运行费用低且运行稳定等优点。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