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不但是一种乐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种装饰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铜鼓上的各种图案,形象地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意识。因此,有的人说,铜鼓图案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历史教科书。
铜鼓表面装饰普遍的是几何纹饰,以单纯的点、线以及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则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几何纹样,充当主体纹饰,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有的组成丰富多彩的几何纹带,作为边饰,起着陪衬烘托、美化主体纹样的作用。兰钦所征讨的“夷獠”,就是《晋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广州夷人”他们是拥有“大铜鼓”的民族。常见的几何纹是云纹、雷纹、水波纹、席纹、钱纹、栉纹、三角齿纹、细方格纹、羽状纹、网格纹、菱形纹、圆圈纹、同心圆圈纹等等。
铜鼓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的初期,那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大权已被少数首领所垄断,用于祭祀和的铜鼓,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少数所占有的、象征财富与的重器。胸部的羽人划船纹,船的首尾装饰成鸟头鸟尾形象,船上有化装的人在活动,船下有鱼,船的前后有水鸟,反映了船在水中的环境。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加强了统治,逐渐“改土归流”,终废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领独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丧失。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作为民族首领统治象征的铜鼓,丧失了原来的作用,不再是少数所垄断的重器‘财富象征和祀神礼器,成了广大民众所广泛使用的一般娱乐乐器。
据研究,铜鼓的年代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说,我国民间铸造铜鼓活动在清代以后就己经停止,铸造技术也随之失传。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合作,对八大类型92面铜鼓取样,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金相检验的方法,对这些铜鼓的合金成分及金属材质进行分析。同时对每面铜鼓的体形大小、器壁厚薄、鼓高与鼓身大径的比值等进行确的测量。①他们分析、测量的数据公布之后,被研究这一领域的许多学者所采用。2004年,该研究所又铸造出两面麻江型铜鼓,但壁厚依然如故,且声音反不如一批铜鼓,说明这一问题确实是一大难题。同时,一些学者根据古代铜鼓在铸造时在铜鼓表面遗留的痕迹,分析了铸造工艺,认为制范面的泥料是经过研磨、筛选或淘洗的细泥配制成的;大多数铜鼓暴露有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采用方形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鼓的绝大多数,鼓身两侧各有一条合范缝;北流型、灵山型.大多数冷水冲型浇口设在鼓侧的范缝上,缝隙式浇注,使青铜台金熔液沿着铸型自下而上通过缝隙浇口由两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稳,充填迅速;根据对铜鼓镶嵌痕迹的分析,可知铜鼓的立体蛙饰和其他饰物以及一部分鼓耳应是失蜡法铸造的。这些装饰与鼓身的结合,应是用多块范组台的浑铸法,使它铸接到鼓体上去的。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