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绝·赠水族水书学者韦世方
序:韦世方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参与水书《寿寅卷》、《金堂卷》、《日历卷》等近十个卷本的翻译、注音和修稿。编撰《水书常用字典》。据研究,铜鼓的年代***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说,我国民间铸造铜鼓活动在清代以后就己经停止,铸造技术也随之失传。参与《中国水族宝典》、《民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水族百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文化大观?水族卷》的译注或有关篇章的撰写。
木楼青瓦小窗台,明月掌灯书卷开。
万壑千岩留不住,乘风破浪出山来。
2、七绝·赠水族教师杨昌盛
序:杨昌盛是一名秀的中学教师。为弘扬水族民族文化,他创办了“月亮山文学部落”网站,并创作了大量古典诗词,在网站上和国内多家诗词刊物上发表。
殷勤相约水乡行,不惜倾囊招远朋。
吟就诗文何处写,家山点亮一明灯。
3、七绝·赠黔湘诸位诗朋文友
序:这次借过水族端节之机会,黔湘诗朋文友相聚三都,余为年长者。
日薄西山无别求,水乡有幸识荆州。
滥竽尚可偷充数,老朽何妨试展喉。
铜鼓在2000多年发展历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作为炊具,用来蒸煮食物;用作乐器,在喜庆、祭祀和仪式中敲击作乐;作为重器,以表和象征;作为军鼓,鸣鼓集众,号令战阵;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和巫术仪式,以沟通人神;等等。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时期,许多“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两广地区卖给当地“夷人”(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可见,当时把铜鼓看得比流通货币还贵重。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到了明代,铜鼓“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铜鼓本身已经是一种财富。
当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向象征财富和的方向演变之后,人们除了对其追求数量之多外,还追求其形体的庞大。从汉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等粤桂系统铜鼓竞相比大,正如《广州记》所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庞大铜鼓悬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区象征皇权的铜鼎,是权重一方的民族首领的无上威严,令人望而生畏。铸铜铜鼓铸造厂壮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放置博物馆中的壮乡铜鼓传。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铜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铜鼓文化曾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