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20个工人长达6个多月的日夜,终于铸造出炉,作为迎接新年的“贺礼”。在后来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先后铸造了十几次,但仅铸出两面铜鼓,没有完全取得成功。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铁匠出身的兄弟俩,自上世纪90年始采用沙模铸造方法***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技艺。该面铜鼓是目前世界大铜鼓,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市为铜鼓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审活动。
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二)、矢蜡法,其工序是:1、做芯范先做一木模型鼓为底衬,敷以粗细两层泥料,用刮板做成芯范。板浦几回头,烟波***愁。”诗词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国春光,又有在大好春色中,少数民族敲击铜鼓,伴随阵阵鼓声和粗犷的歌声,舞蹈赛神的热烈场面。铜鼓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和“击铜鼓沙锣以祀”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祭祀活动在西南边远山区,尤其是长江两岸及两广一带特别盛行。我国古代诗人一再把铜鼓赛江神的奇异民族风情载入他们的诗篇,唐朝诗人许浑在《送南客归有怀》中吟道: “绿水暖青菇,湘潭万里春。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
铸造技术、美术、音乐文化成就于一身,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从约公元世纪流传至今。在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娱乐、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和的象征。
铜鼓是广西民族文化之瑰宝,每年广西壮、苗、瑶、彝、水等民族仍在使用铜鼓进行欢庆春节、青蛙节、跳弓节、祝著节、民歌节等喜庆活动。
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壮族铜鼓是广西的旅游工艺纪念品,被选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礼品。
目前铜鼓多摆放于办公居家等场所,适合送外宾,国外友人,集团公司的开业乔迁之吉祥礼品。故有“得铜鼓2、3面者可称王”,今有“铜鼓一响,百业兴!”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