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绘彩选用的画珐的制做手法始于15世纪中期欧州丹麦、法国的、西班牙三国交界处的佛朗德斯地域。15世纪末,法国的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做内填珐琅加工工艺为基本,发展趋势成画珐琅的名镇,前期制做认为主题的器皿,之后慢慢制制成装饰艺术的艺术品。伴随着物品进出口贸易相处的经常,特别是在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县中国台湾之后,禁海对外开放,西洋产品逐渐涌进,西洋珐琅便由广州市等海港传到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开发,称作洋瓷,宫里则称其为广珐琅。
有一种蓝料彩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围双线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多见于瓶类器上,由于这种器物所绘图案较繁密,故没有题诗和闲章,器内和足内均施松石绿釉,款署于松石绿釉地上。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