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设备进水区、出水区设备运维要点
(a)、设备管理
a) 必须严格执行巡视检查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① 注意观察各种仪表显示是否正常、稳定。
② 轴承温升不得超过环境温度35℃,温度不得超过75℃。
③ 机械填料压盖处不得有发热异常情况,定期检查油脂泵或自动加油装置的工作情况,以水润滑的填料,滴水不成线。
④ 潜水泵机组不得有异常噪音或震动。
⑤集水池水位保持正常,检修时不得利用水泵在工作水位以下运行水泵,抽排剩水。
(b)提升泵站的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
b) 保持泵站的清洁卫生,各种使用工具摆放整齐。
及时清除泵体、闸阀、管道的堵塞物。池内漂浮物及时打捞,防止吸入泵体引起堵塞。
c) 泵房的集水池一般每年至少清理一次,同时进行相关设备检修。
d) 对软启动器及其他附属设备的管理等可按变配电站内容执行。
(b)、安全操作
a)当泵房突然断电或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时,及时处理,并及时向污水厂主管部门报告,不得擅自接通电源或修理设备。
b)清理泵房集水池时,特别注意防,事先制定操作方案,开具下井作业工作票,并符合相应规程。
c)维护、检修人员在水泵开启至运行稳定后,交付运行人员并确认后方可离开。
d)严禁频繁启动水泵,每小时启动不得超过3次。
f)泵运行中发现下列情况时,立即停机。
① 控制信号突然异常或中断。
② 突然发生异常声响及振动。
③ 油室轴承温度过高。
④ 压力表、电流表的显示值过高或过低。
⑤ 机房管线、阀门发生大量漏水。
⑥ 电机发生严重故障。
(c)、维护保养
a)每半年检查、调整、更换水泵机械密封、润滑油一次。
b)定期检修集水池浮球液位计及转换装置。
(d)、技术指标
有备用设备时,工作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泵房设备的综合完好率应达到95%以上。
污水处理典型的工艺——连续进水周期循环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
一体化MBR工艺:
一种将活性污泥法和一体化浸没式膜分离系统结合的传统改良型工艺,利用膜组件进行的固液分离过程取代了传统的沉降过程,能有效的去除固体悬浮颗粒和有机颗粒,制备无菌水。系统出水可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回用。废水通过本处理系统处理排放出水的各项指标均可以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的标准。
该技术适用于有回用要求或用地紧张的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20~500吨/天。工艺参数:缺氧反应区停留时间不小于2h,MBR区停留时间不小于4h,污泥理周期360天。
污水处理的设计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管网,降低投资规模和成本;
(2)处理后净化水可考虑循环使用,减轻处理负荷,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约用水;
(3)新建污水处理装置操作、运行简便,运行成本低;
(4)确保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达到《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标准;
(5)新建处理装置和设备、管线增设和改造时,尽量保持原有景观,不破坏该区美观效果。
(6)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环保技术标准、规范,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
(7)选用***、合理、可靠的处理工艺,在确保处理排放达标的前提下,做到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占地小、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8)合理选用配件(国优水泵、风机、合资进口电器元件),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益和使用寿命,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9)在工艺设计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调性,以适应水量、水质的周期变化。并考虑到系统的事故应急排放措施;
(10)全自动控制。可自动也可手动,无须专人看管;
(11)注重污水处理与环境相协调。处理站为全封闭结构,无噪音、无异味,消除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