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生物反应池运维要点
(a)、设备管理
(1)确保进水闸门正常运行,调整启闭限位装置,统一开启度,使各池均匀配水。
(2)积极配合污水厂工艺技术部的工艺控制的有关工作。
(3)经常观察推进器运转是否正常。推进水花是否良好。
(4)在反应池沉淀时间内,观察曝气管、曝气头有无漏气现象,如有大量漏气,即时申报抢修曝气管线。在反应池曝气时间内,检查曝气量大小,布气是否均匀,如异常,视情况申请安排检修曝气设备。
(5)经常检查内回流泵运转是否正常。
(6)当冬季气温较低时,区域内所有水管做好保温工作。
(7)及时清捞曝气池各池内及进水渠垃圾杂物。
(b)、安全操作
(1)曝气头组件安装时紧固用力适当,不可过大或过小,曝气管接头两端紧固。
(2) 潜水推进器在无水状态下不得送电运行,叶片不得被异物堵塞。
(3)内循环泵及所有电动阀门严禁频繁启动,每小时不超过5次。
(c)、维护保养
(1)除正常计划检修外,每3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同时检修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头、曝气管、潜水推进器、内循环泵等系列设备)。
(2)空气闸阀、曝气设备、空气管道、进水闸门、潜水推进器、内循环泵等反应池内设备,定期按污水厂计划进行维护保养。
(d)、技术指标
(1)曝气池各类设备完好率大于95%。
(2)曝气设备、内循环泵、潜水推进器的机械效率满足生产,并且效率大于95%。
污水处理典型的工艺——间歇活性污泥法(SBR)
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单个或多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进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应及沉淀用时间控制,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积之和。
比连续流法反应速度快,处理,耐负荷冲击的能力强;由于底物浓度高,浓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现缺氧、好氧状态,能抑制专性好氧菌的过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又由于泥龄较短,丝状菌不可能成为优势,因此,污泥不易膨胀;与连续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当水量较小时,只需一个间歇反应器,不需要设专门沉淀池和调节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运行费用低。
污水处理典型的工艺——连续进水周期循环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
污水处理的设计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管网,降低投资规模和成本;
(2)处理后净化水可考虑循环使用,减轻处理负荷,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约用水;
(3)新建污水处理装置操作、运行简便,运行成本低;
(4)确保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达到《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标准;
(5)新建处理装置和设备、管线增设和改造时,尽量保持原有景观,不破坏该区美观效果。
(6)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环保技术标准、规范,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
(7)选用***、合理、可靠的处理工艺,在确保处理排放达标的前提下,做到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占地小、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8)合理选用配件(国优水泵、风机、合资进口电器元件),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益和使用寿命,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9)在工艺设计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调性,以适应水量、水质的周期变化。并考虑到系统的事故应急排放措施;
(10)全自动控制。可自动也可手动,无须专人看管;
(11)注重污水处理与环境相协调。处理站为全封闭结构,无噪音、无异味,消除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