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拼接过的太湖石呢?
太湖石的价值比较高,体量和外形是评价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为了追求体量,增加石体的块度,人为拼接造就一块有“形”的太湖石,某些不良商家有时会将原本不相关的、体量较小的太湖石进行拼接处理,使其黏结在一起,人为造就成一个整体,从而抬高其价格。
1. 对于拼接的太湖石,在辨别时特别要注意石体表面的裂缝或缝隙处。如果一块太湖石表面存在较明显的裂缝或缝隙,而且裂缝或缝隙贯穿于整块石体,那就要心存怀疑。
2.仔细观察石体表面的裂缝或缝隙处的颜色有无和整体石体颜色有较大色差,如果有,就可能是拼接过的。在北宋,画家米敏在他的“袁世璞”中提出了评估“太湖石”的“薄,皱,漏,透明”的标准。因为拼接时一定会用树脂或胶进行黏合,由于太湖石石体较重,一般胶的用量较大,在接合缝出就会露出较明显的胶,胶的颜色与石体差异较大可以较明显地观察到。同时,这样的胶所形成的“走向”一定是与石体表面的裂缝或缝隙处的走向一致。
3.观察石体表面的裂缝或缝隙处的新旧程度。一般而言,缝隙处看起来比较新,而周围的石体则较老。
4.观察石体表面的裂缝或缝隙处上下或左右的石体,如果是拼接石,拼接的两块或几块石体总是存在一定的色差,这也提供了判断是否是拼接石的有力证据。因为天然整块的太湖石,其石体颜色色调比较一致,不会像拼接石那样具有明显的色差。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并不是人工创造或者短时间内就制造出的。如果太湖石表面的光洁度很高,手摸很光滑,没有一点刺手的感觉,那么,这块太湖石很可能就是经过打磨处理的。它是由大自然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雨水腐蚀等天然创造出的,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于世的,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太湖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下面简单介绍打磨、钻孔和拼接等人为处理过的太湖石的识别特征。
(1) 打磨过的太湖石。有些天然太湖石由于其表面粗糙,赏玩度不高,某些不良商家就采用比较简单的打磨抛光机器对其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使其表现出较为光洁、圆滑的表面特征。
对于打磨过的太湖石,在辨别时,特别要注意其表面的光洁度。有的石商用电钻、电锉、斧凿等方法将太湖石钻洞、磨峰,再用细砂磨、盐酸渍。如果太湖石表面的光洁度很高,手摸很光滑,没有一点刺手的感觉,那么,这块太湖石很可能就是经过打磨处理的。同时,再仔细观察太湖石的表面,一般打磨过的太湖石,表面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打磨的痕迹,如果发现有细小的打磨抛光线条,则可以判断这块太湖石是经过打磨的品种。
太湖石有三种: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采石工人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造园。成因特点: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始有人玩赏,到唐朝开始特别盛行。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