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金线蛭,俗称蚂蟥,中药材市场称作水蛭。由于宽体金线蛭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种类,是传统中药材,批准投产的以宽体金线蛭做原料的***已不下10种,目前中药材市场销售的也都是这个品种的干品。不断捕捞给天然宽体金线蛭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引起人们对宽体金线蛭饲养与繁殖的广泛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一个从事水蛭研究工作几十年的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有关问题做出说明,使读者对水蛭的饲养与繁殖有一客观的认识,以免上当受骗。
繁殖:
宽体金线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3月底或4月上旬出土。如果温度尚低,出土的宽体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它们再出来活动。水蛭是雌雄同体动物,两个个体交配行异体受精,产卵茧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棕褐色海绵状卵茧产在池边或湖边土中,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这当然随天气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有变化。成熟个体经过交配平均能产4~5个卵茧。经过孵化,幼蛭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钻出卵茧,直至6月上旬结束。每个卵茧能钻出13~35条幼蛭,平均20条左右。只有经过蛰伏越冬的成熟个体才能在春季进行交配和产卵茧,夏、秋季均不能繁殖后代。总的看来水蛭的繁殖率远没有鱼、虾、蟹的繁殖率高,这是限制水蛭饲养与繁殖高产的主要原因。扣扣,一一一五三零九零二零。
温度:
宽体金线蛭是生活在大湖与河滩的北方种,不能忍耐高热和暴风雪,对冷比对热更能适应。通常保持在15~25℃以下理想,应避免温度超过25℃,这样产卵茧周期较长。宽体金线蛭需要在低温下蛰伏1~3个月才能交配和产卵茧。目前有人将成熟的宽体金线蛭投入稻田以及运往广东等地饲养与繁殖,这些都是不符合水蛭对温度要求的。
水质:
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需要有充足氧气、无污染和非碱性的水。如果是含有的自来水,必须在一个储水箱内暴气24小时以上。要尽可能保持容器内水的清洁,避免因水受污染和缺氧造成***。宽体金线蛭体内在浓缩食物的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的残渣和粘液,污染了容器内的水。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得更换新鲜水并及时清除螺壳和死去的水蛭***。换水的频度依据水温、饲养的密度以及水蛭个体大小决定,流水系统***为理想。
容器与防逃:
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室外庭院水泥池、水田和池塘饲养与繁殖,只有少数人是采用室内箱养和池养。因为宽体金线蛭是两栖生活的,喜欢爬来爬去并且能通过狭窄的缝隙外逃,采用细密的纱网防逃是必要的。室内可以用塑料箱和木架进行立体饲养与繁殖,也可以用水泥板和砖块筑成水池,必须做到防逃、方便换水和清洗。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体会,室内饲养与繁殖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也容易摸清规律。应首先掌握室内饲养与繁殖方法,然后扩展到室外或者先在室内繁殖并饲养至6厘米左右,再到室外放进池塘大水面里饲养。
底泥:
宽体金线蛭在底泥穴道中蛰伏越冬、交配与产卵茧,因此在室内容器中繁殖时必须加进非污染、非碱性和土质松软的底泥而且大部分不能浸泡在水中。因此可以用木块或砖块将容器中多土的一端抬高,在另一较低的部分加进水。当干土层中的卵茧孵化出幼蛭并爬过土表进入另一半的水中或附着在水边的容器壁上时,可以用小的镊子将其夹至另一无土的容器中饲养。在室外池塘里繁殖时,必须在池的中央筑一高出水面30厘米的土台,让成熟个体在土台内交配、产卵茧并孵化出幼蛭。
种源:
凡是健康成熟的个体均可作繁殖用的种蛭,决不是炒卖水蛭种的人说的只有他们卖的才能做种蛭。因此应就近到出产水蛭的湖区和河滩收购种蛭,通常4~7元/公斤。必须在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就去收购并运回种蛭。运输途中要做到防逃、透气和保持湿度,通常用白布袋装运。运回的***宽体金线蛭要根据个体大小及有无头后的棕红***子状生殖带腺体进行分选,选出个体大并已交配,即将产卵茧的成熟个体放入繁殖箱里产卵茧孵化出幼蛭。未成熟个体放入无土饲养箱里继续饲养至成熟。如果是在5月下旬以后收购并运回水蛭,此时很可能不会产卵茧,因为这些水蛭已将卵茧产到野外了。依照笔者的意见,在远离出产种蛭的地区没有必要远途赴山东、湖北和江苏等湖区去引种回来饲养与繁殖。
工具:
大镊子用来夹取活的较大与成熟的宽体金线蛭以及死去的水蛭***,小镊子用来夹取刚孵化出来以及正在饲养的幼蛭。塑料网筛、瓢、水桶和橡皮管用来清洗和换水。充氧泵用来往水中补充氧气。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