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传统和经验。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证明。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
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市面较为广泛的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详询蔻蔻,壹壹壹伍叁零玖零贰零。
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
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该的***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剂
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酰·苄是混合型
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
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
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这种双向作用型生态养殖种植模式正被***现代化农业所推广和应用。在稻田间套养泥鳅可以使养殖农户节省分别耗费在稻田种植空间以及泥鳅养殖空间上的资金,优化种养殖占用地。而形成的生物圈又可以节省耗用在水稻与泥鳅之间的部分肥料成本。同时将每样生物圈的构成元素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农户降低筹建空间费用,又可以节省肥料用资,为养殖种植用户创造经济效益。
2.2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实际推广试验
2.2.1 试验样本材料及试验环境
选择具有正规检疫的合格泥鳅种苗良种。试验选择在水源质量较好且有保障的易排灌地形平缓的稻田(数量为2700M2)进行。搭筑梯形田埂,上、下底及高的规格为50cm×110cm×70cm。做鱼沟规格为深宽60cm×60cm;两个角的田埂对角线处设置进、排水口以利于交换水位,注意进、排水上一定要做夯实处理;为保证各个鱼沟之间的相连性设鱼溜(即鱼坑),其位置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出规格是200cm×200cm的小坑;预埋防逃围网布(材质上一般多选用聚乙烯)在田埂基部,上部比高水位线高出5cm,下部在埂基20cm深处,网布的网眼大小以泥鳅不能逃出为适宜密度。设置鱼沟和鱼溜可以很好地处理水稻田间施肥药、晒田和进行泥鳅养殖所产生的相互冲突,此外还可以为泥鳅的回捕提供便利条件。
2.2.2 试验原理及方法
向水稻田投放的泥鳅饵料种类很多,像昆虫、***幼鱼、***幼虾、豆渣、米糖、豆饼等都可作为饲料。但通过科学计算在水稻—泥鳅之间形成的生物共生关系的食物用量,对掌握泥鳅健康生长平衡有很大关系。为了可以繁殖饵料生物,选择667m2施300kg已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在放养前施放于鱼沟和鱼溜内。泥鳅种苗放养前细心进行消毒操作,避免种苗受伤。选择在水稻插秧10日后进行放养。放养密度通常控制在每667m2水稻田内放置均长4cm的泥鳅幼苗22000尾(www.cyone.com.cn/)。注意控制稻田内的水温变化范围在15~25℃之间。投饵地点应尽量选择在鱼沟内进行,投饵频率保持在日投2次,投饵量控制在泥鳅总量的9~6%之间,可根据泥鳅进食多少进行增减调节。投喂饵料要注意泥鳅的营养均衡性,尽量选择价优物美且适口性好的全钾配合饲料。放养环境要少病菌,定期进行消毒保证清塘和调节水质的良好,减少和预防泥鳅的患病机会。加强巡逻管理,预防蛇鸟、水鼠等生物敌害,一旦发现及时驱赶或捕杀。加强稻田间泥鳅的观察一旦发现病害及早进行隔离治。对患病泥鳅要正确诊断,对症合理用药,防止***错误施放造成经济损失。病害的防止原则是:有病早治、无病先放、预防以及积极治。泥鳅常见病害有水霉病、打印病、腐鳍病和车轮虫病4种。详细治见表1。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