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49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等经过科学实验,建立了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这就是早的防雷产品。此阶段的防雷装置比较简单,只有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击雷。然后,随着电的普及使用,高压电线两端的发配电设备遭受过电压损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是“感应雷”在作怪,并建立了感应雷和高压反击的理论,弄清了高压雷电波在金属线路传播的规律。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金属导体中,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一是静电感应,二是电磁感应。雷电在高压线路上感应电涌,并沿导线传播到线路两端的发配电设备,当这些设备耐压较低时,就会被电涌损坏。基于抑制电涌、保护线路上设备的目的,到十九世纪末人们发明了避雷器。
均衡就是保持系统各部分不产生足以致损的电位差,即系统所在环境及系统本身所有金属导电体的电位在瞬态现象时保持基本相等,这实质是基于均压等电位连接的。由可靠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用的金属导线和等电位连接器(防雷器)组成一个电位补偿系统,在瞬态现象存在的极短时间里,这个电位补偿系统可以迅速地在被保护系统所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这些导电部件也包括有源导线。
通过这个完备的电位补偿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位区域,这个区域相对于远处可能存在数十千伏的电位差。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系统所处区域内部,所有导电部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电位差雷电防护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其重要作用,不存在替代性。外部防护,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过渡防护,由合理的屏蔽、接地、布线组成,可减少或阻塞通过各通道引入的感应。内部防护,由均压等电位连接、过电压保护组成,可均衡系统电位,限制过电压幅值。
1、机房室内等电位连接
在机房内设立一环形接地汇流排,机房内的设备及机壳采用S型的等电位连接形式,连接到接地汇流排上,用50*0.5铜铂带敷设在活动地板支架下,纵横组成1200*1200网格状,在机房一周敷设30*3(40*4)的铜带,铜带配有接地端子,用编织软铜线机房内所有金属材质的材料都做接地,接入大楼的保护地上。工程中的所有接地线(包括设备、SPD、线槽等)、金属线槽搭接跨接线均应做到短、平、直,接地电阻要求小于或等于1欧姆。
2、机房屏蔽设计
整个机房屏蔽采用彩钢板进行六面体屏蔽,屏蔽板之前采用无缝焊接,墙身屏蔽体每边跟接地汇流排接地不少于2处。
机房内等电位接地具体做法:
用3mm×30mm的铜带,在机房活动地板下交叉排成方格,其交叉点与活动地板支撑的位置交错排列,交点处压接在一起,并在铜带下用垫绝缘子固定。在机房离墙400mm的距离沿墙采用3mm×30mm紫铜条造成一个M型或S型的地网,紫铜条间的接驳位用10mm镙母压接后烧铜焊,通过35mm2铜缆引下线驳接建筑物的联合接地体,这样就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式接地系统,并保证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机房等电位连接:将天花龙骨、墙身龙骨、活动地板支架、非计算机系统的管、金属的门、窗等均做等电位连接,并分别取多点通过16m m2的地线接入机房接地铜排网。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