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位移传感器原理capaNCDT
电容位移传感器原理 capaNCDT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基于平板电容原理。电容的两极分别是传感器和与之相对的被测物体。如果有稳定交流电通过传感器,输出交流电的电压会与传感器到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从而可以通过测量电压的变化得到距离信息。 电容位移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电容式原理的精密测量仪器,具有一般非接触式仪器所共有的无磨擦、无损磨特点外,还具有信噪比大,灵敏度高,零漂小,频响宽,非线性小,精度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使用操作方便等优点。 实际应用当中, 源于***的磁屏蔽环设计,德国米铱公司的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实现近乎的线性测量。但是,电容传感器要求探头到被测物体之间的电介质必须均匀恒定。测量系统对于测量范围内的电介质变化非常敏感。德国米铱公司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也可以用于绝缘体的测量,源于这些绝缘体会改变测量间隙内的介电常数。通过后续电路的调整,即使测量绝缘体,也可以得到几乎线性的信号输出。源于电磁转化过程,电容传感器可以测量所有金属。电容测量系统主要测量平板电阻的阻抗值,阻抗值与探头到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传统电容式传感器,会从电极侧面散发磁力线。这中磁场会导致错误的测量结果。德国米铱公司的电容式传感器带有一个接地屏蔽环,可以有效减少侧面磁场和边界效应,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从接地屏蔽环发出的磁力线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电容位移传感器测量风机空气间隙
电容位移传感器测量风机空气间隙 发电机定、转子空气间隙(以下简称气隙)是一项重要的电磁参数,它对电机的其它参数、运行性能及技术经济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运行中的发电机,其气隙的均匀性将直接影响电气特性和机械性能的稳定。 为确保大型发电机的安全运行,预防突发故的发生,一些国家和有关部门提出,建立一套专门的发电机气隙监测系统,在机组投入试运行时和正式投产之后对气隙进行反复测量,为运行、检修提供一系列的预防性数据,并为机组的优化设计提供相应的验证。 国际上对运行中的风力发电机气隙实施动态监测是从水轮机的气隙监测系统直接移植过来。该系统主要是以平板式电容传感器(以下简称为传感器)来监测气隙的变化。在该类监控方法中,其平板式电容传感器以粘贴方式安装在定子铁芯上,其安装的数量通常以用户要求而定。来自平板式电容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由采集单元采集、传输,并由计算机和软件控制测量模态和进行过程分析,及贮存和记录其测量数据。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原理?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原理 电涡流测量原理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原理。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特别适合测量快速的位移变化,且无需在被测物体上施加外力。而非接触测量对于被测表面不允许接触的情况,或者需要传感器有超长寿命的应用领用意义重大。 严格来讲,电涡流测量原理应该属于一种电感式测量原理。电涡流效应源自振荡电路的能量。而电涡流需要在可导电的材料内才可以形成。给传感器探头内线圈提供一个交变电流,可以在传感器线圈周围形成一个磁场。如果将一个导体放入这个磁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体内会激发出电涡流。根据楞兹定律,电涡流的磁场方向与线圈磁场正好相反,而这将改变探头内线圈的阻抗值。而这个阻抗值的变化与线圈到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直接相关。传感器探头连接到控制器后,控制器可以从传感器探头内获得电压值的变化量,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对应的距离值。电涡流测量原理可以运用于所有导电材料。由于电涡流可以穿透绝缘体,即使表面覆盖有绝缘体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作为电涡流传感器的被测物体。***的圈式绕组设计在实现传感器外形紧凑的同时,可以满足其运转于高温测量环境的要求。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测量技术的历史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测量技术的历史: 先发现电涡流现象的是Fran?oisArago(1786–1853),第25任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824年,他发现并命名旋转磁场,以及绝大多数导体均可以被磁化。他的发现后来被MichaelFaraday(1791–1867)整理和终完善。 1834年,HeinrichLenz发布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法国物理学家LéonFoucault(1819–1868)于1855年发现,在磁场两级中间,旋转铜制圆盘所需要的力更大,于此同时,铜制圆盘受内部感生电涡流的作用而发热。 1879年DavidE.Hughes采用涡流技术进行了非接触测量,用于分拣金属被测物。 1980年,德国米铱公司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用于工业生产环节检测 1988年,德国米铱公司发布了***小尺寸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使得在安装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电涡流原理获得***的测量数据。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