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由H.H.Read在1933年提出的“有各种各样花岗岩”的名言,事实上,提出的花岗岩分类方案至少有20种(见Barbarin,1990、1999年的总结;以及Frost等人2001年对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所作的评论)。尤为普遍的分类方案是地球化学和/或称成因字母分类方案,例如将花岗岩分为S型、I型、M型、A型和C型等(S型为由沉积岩改造而成的花岗岩;I型为岩浆起源;特点:花岗岩结构致密,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表面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耐久性强,但耐火性差。M型为地幔来源;A型为无水花岗岩;C代表紫苏花岗岩);或者分为钙碱性、碱性、过碱性、过铝和铝质花岗岩等;或者根据构造背景分为“造山”花岗岩(大洋和大陆火山弧;大陆碰撞带),“后造山”花岗岩(造山期后的隆起或塌陷区),以及非“造山”花岗岩(大陆裂谷、热点、洋中脊、大洋岛)等。
“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形成”,这一观点揉合了早期关于花岗岩起源的两种不同认识:即岩浆论(认为花岗岩来自岩浆的结晶)和变成论(认为花岗岩是富硅铝的沉积岩在干或含水条件下经花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其后,施科劳普(Scorp,1825)曾探讨过水在熔岩当中的赋存意义,而舍雷尔(Scheerer,1862)则更明确地把水的存在跟花岗岩岩浆联系在一起了。提出花岗岩是地壳岩石经超变质(深熔作用)的结果,这对研究地壳的起源和化学分异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与特定时期内地壳的热状态和原岩的成分有关,包括可以产生多少花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的温度和水的数量和来源、构造背景和板块作用过程等等。
石料类型:花岗石:南方花岗石主要有麻石、金山石,焦山石,北方出产多为豆渣石。花岗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适于做台阶、阶条、护岸、地面,不易雕刻。20世纪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为代表的“变成论”者和以N.L.Bowen为代表的“岩浆论’’者之间的争论,随着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花岗岩的岩浆起源而结束。青砂石:青绿色,质地细软,易风化,多用于小式建筑。花斑石:又叫五音石,呈紫红色或黄褐色,表面带有斑纹,质地较硬,花纹华丽,多用于重要宫殿,制成方砖规格,用于铺地。
新铺设的花岗岩地面不宜做底蜡和面蜡:为何新铺设的花岗岩地面不适宜做底蜡和面蜡,我们可以把它和大理石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墙体的结构:砖墙一般自下而上分为几部分:下碱:约占墙身高度的3/10。大理石表面不论新旧,都是由碳酸钙结晶体组成,颗粒大,因此孔隙大,即使经过细致的精心抛光,在显微镜下仍可看到凹凸不平的界面,这细微的孔隙对于落蜡来说正是优点:等涂上底蜡时,底蜡分子量小,渗透力强,再加上毛细作用,很快底蜡被吸附在大理石表面而成膜,当底蜡里的水分完全挥发后,吸附力更大,这种吸附力至关重要,它是用于抗衡因人员走动和拖动物品而施加在它表面的作用力,而不至于使蜡面脱离地面。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