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由H.H.Read在1933年提出的“有各种各样花岗岩”的名言,事实上,提出的花岗岩分类方案至少有20种(见Barbarin,1990、1999年的总结;以及Frost等人2001年对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所作的评论)。尤为普遍的分类方案是地球化学和/或称成因字母分类方案,例如将花岗岩分为S型、I型、M型、A型和C型等(S型为由沉积岩改造而成的花岗岩;I型为岩浆起源;M型为地幔来源;A型为无水花岗岩;C代表紫苏花岗岩);或者分为钙碱性、碱性、过碱性、过铝和铝质花岗岩等;或者根据构造背景分为“造山”花岗岩(大洋和大陆火山弧;大陆碰撞带),“后造山”花岗岩(造山期后的隆起或塌陷区),以及非“造山”花岗岩(大陆裂谷、热点、洋中脊、大洋岛)等。
Walton(1960)就曾对Bowen的认识做过如下的评论:“鲍文的化学理论或将该理论应用于玄武质岩浆的分离作用并没有任何错误,这依然是岩石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论僵硬地束缚一个单独的模式上,认为大多数火成岩的演化都是玄武岩浆入l侵地壳冷却、结晶和分离之故,那就有点臆测了。同样的化学理论可以应用于其他模式”。
“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形成”,这一观点揉合了早期关于花岗岩起源的两种不同认识:即岩浆论(认为花岗岩来自岩浆的结晶)和变成论(认为花岗岩是富硅铝的沉积岩在干或含水条件下经花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提出花岗岩是地壳岩石经超变质(深熔作用)的结果,这对研究地壳的起源和化学分异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与特定时期内地壳的热状态和原岩的成分有关,包括可以产生多少花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的温度和水的数量和来源、构造背景和板块作用过程等等。
花岗岩由火成岩形成,是一种钢硬的晶状体石材,起初由长石,石英而形成且夹杂着一种或多种黑色矿物质,在结构上都是平整排列的。花岗石以石英、长石和云母为主要成分。其中长石含量为40%-60%,石英含量为20%-40%,其颜色决定于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花岗石为全结晶结构的岩石,优异花岗石晶粒细而均匀、构造紧密、石英含量多、长石光泽明亮。花岗石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属于酸性岩石。某些花岗石含有微量放l射性元素,这类花岗石应避免用于室内。花岗石结构致密、质地坚硬、耐酸碱、耐气候性好,可以在室外长期使用。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