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染染料的偶合组分,又称打底剂。大多数是一些含羟基的化合物(不含磺酸基或羟基等水溶性基团),主要为邻羟基萘甲酰胺类,此外还有稠环、杂环的邻羟基酰芳胺类以及少数的乙酰基类。它们按《染料索引》统一命名。如:冰染染料色基编辑 播报又称显色剂,是冰染染料的重氮组分,是不含磺酸基或羧基等水溶性基团而带有氯、硝基、基、三氟、芳胺基、甲砜基、乙砜基或磺酰胺基等取代基的芳胺类化合物。色基常以它与色酚AS生成的颜色命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给布料染色了,他们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研究者们就曾在背景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赤铁矿施色的饰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墓地中也曾发现此物。时至中国古代,大多用于染色的染料是以植物染料为主的。当用植物染料染色时,它的色素分子通过与织物纤维融合进而改变纤维的色彩。即使衣物经过日晒水洗,仍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据考证,中国的植物染料染色工艺体系发展于先秦时期。它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还使色彩变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准,出现了五方正色、五方间色等说法。先秦古籍《考工记》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等工艺;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而在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有关各种染料炼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可见,在古代,我们的染色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