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旗袍,在其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shi上,亦曾承载着一个在特殊年代绚烂的集体记忆和野蛮对文明高压下的哀美,旗袍是大有故事的,有了故事,就更赋予旗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让我们把旗袍这个美丽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并不断书写出崭新的篇章。
民国qi袍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巩俐 (2张) 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qi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李嘉欣袖型的花样常随潮流而变化,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1、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让我们把旗袍这个美丽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并不断书写出崭新的篇章。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在这个速度飞快、选择多元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群人静静地、慢慢地,敬事而信,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坚守一份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不由令人动容。
在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也有一位这样的匠人,她叫冯英。她是苏州市旗袍项目非遗传承人、江苏省苏派旗袍文化推广大使。
走进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各色绸缎布条尽入眼中,衣架上挂着一排各式各样精美的手工旗袍。这些都是大师冯英和她学生心中的宝贝。
“冯英老师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她用一双妙手和一颗匠心,让每一个来这里学习旗袍技艺的学生,都扎扎实实地掌握技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修养,丰盈精神。”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校长王国富表示,“很荣幸我们能够与冯英老师合作打造旗袍课程,传承传统服饰的内核,是我们共有的情怀。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 大师介绍 -
冯英,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
2013被列入苏州市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60年出生,苏大成人学院经济管理***毕业,工艺美术师
1992年进入丝绸博物馆工作后
开始旗袍进行了挖掘和研究
2016年接受苏南民间工艺学院的聘书
2017年5月被江苏省旗袍会推荐为江苏省苏派旗袍文化推广大使
现任江苏旗袍会理事,江苏旗袍会苏州分会副会长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