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工艺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t。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
为什么要对污泥进行处理
1.污泥含水率高,未脱水的污泥含水率大于90%,初步脱水的污泥含水率高达80%,会造成在运输过程中流失污染环境。
2.细菌滋生。不仅会造成了视觉的污染,而且为其他的有害生物滋生提供了场所。
3.大气污染。污泥堆放在露天会散发出臭气和异味,日晒风刮,污染物颗粒会给大气造成污染。
4.污染水体。经水浸泡的污染物伴随污水流入河道,会污染到地表水,进入地下水。
5.含有重金属。如不加以控制,则可能污染土地,然后会随着食物链送到餐桌上。
对地下水具有污染效应的化学物质经常在土壤下层较深较大范围内呈斑块状扩散,这使常规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奏效。一个较好的方法是构建化学活性反应区或反应墙,当污染物通过这个特殊区域的时侯被降解或固定,这就是原位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多用于地下水的污染治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兴起来的用于原位去除污染水中有害成分的方法。原位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需要构建一个可渗透反应区并填充化学还原剂,修复地下水中对还原作用敏感的污染物和一些氯代试剂,当这些污染物迁移到反应区(可渗透反应墙)时,或者被降解,或者转化成固定态,从而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降低。通常这个反应区设在污染土壤的下方或污染源附近的含水土层中。常用的还原剂有SO2、H2S气体等。一般在污染地下水的过流断面上,把原来的土壤挖掘出来,代之以一个可渗透反应的墙。可渗透反应墙墙体可以由特殊种类的泥浆填充,加入其他被动反应材料,如降解易挥发有机物的化学品,滞留重金属的螯合剂或沉淀剂,以及提高微生物降解作用的营养物质等。理想的墙体材料除了要能够有效进行物理化学反应外,还要保证不造成二次污染。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为:(1)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按修复模式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指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的土壤修复技术。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