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和显微镜。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宏观的教育的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减少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6] 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素质教育仍需采取措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