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溺爱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的一种另类之爱。在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可怕的礼物。”
道德空白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面临沦陷。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发展,成绩,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却很缺少。
远古社会教育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弊端: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4、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学生在考试重压下得不到任何途径的心理宣泄,家长在为王、望子成龙的心理下,希望变成狂热;应试教育所突出的分数至上,让学生本应享有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退居其次。教育,远非考试那么简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