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既电子标签(应答器,tag)和阅读器(读头,reader)。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者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体通过其可读识范围时,阅读器自动已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来,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能量是RFID的存在基础
能量是RFID的存在基础,电磁能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1896年,马可尼成功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跨洋电报,由此了电磁能量为人类服务的先河。更进一步,1922年,诞生了雷达,作为一种识别敌方空间飞行物的有效,雷达在第二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雷达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RFID技术是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前的射频信号的耦合方式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前的射频信号的耦合方式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用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米。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用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米。典型作用距离为3-10m。
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性能
由于目前还没有正式的RFID产品的,各个厂家推出的RFID产品互不兼容。因此,标准化是推动RFID产业化进程的必要措施。
射频系统的工作频率是射频识别技术基本的重要参数之一,工作频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射频标签的应用范围,技术可行性以及成本的高低。射频识别系统归根到底是一种无线电传播系统,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通信信道。在空间通信信道中,射频信号只能以电磁耦合或者电磁波耦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射频系统的工作性能必定要受到电磁波空间传输特性的影响。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