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FID读写器为主导的无线射频识别
近年来,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中国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同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作为中流砥柱的物流业,在不断提升为企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的过程中,应用RFID技术(RFID电子标签和RFID读写器为主导的无线射频识别)将成为极其重要的产业课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条码在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场景熟悉吧 迁移下认识-条码是要你主动扫描 然后获取信息-无线射频就是主动给你信息。想象下雷达,发个波出去 反射回来 根据时间差画出对面反射物的轮廓。 无线射频和这很类似。发射个波(扫描器)对面的射频标签若认识这个波就会把存储自身内部的信息给调制成波发回来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前的射频信号的耦合方式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前的射频信号的耦合方式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2.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用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米。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用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米。典型作用距离为3-10m。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