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服务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出自《圣经(中文版)·创世纪3.19》
圣经原文:'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 in the sure and certa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unto eternal life……'中文版圣经中是这样翻译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花圈是利用鲜花、绿叶或人造花制作的礼仪花卉装饰品,其一般为圆形构图,直径多为100—130厘米,献给死者表示哀悼与纪念。'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出自明·冯惟敏《耍孩儿·***诉冤》曲,及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亲戚多道:'从来说入土为安,为何要据定三年?''的说法,可见'入土为安'这四个字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成为了千古不变的身后事的准则。这里寄托了人世疲旅、天涯归客的***愿望,和亲人伤感的思念,以及所有生者的祈祷。
'树葬'顾名思义是指将逝者的骨灰埋葬于树下的一种安葬方式,是'入土为安'这四个字的诠释。树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当今的中国,都成为了逝者家属为逝者选择身后安身之所的主要方式之一。
殡葬文化本身是一个处理过程,但它关系到亲情,关系到血缘,关系到社会制度,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和文化礼仪。在中国古代,它实际是属于封建时代文化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有资料记载,1945年,在甘肃临洮一个史前遗址中已发现盛有人的骨灰的大陶罐,因此中国的火葬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殡葬文化研讨会上,上海民政局的一位领导提到了文化的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全世界有上千种定义,但是我觉得***符合中国文化实质的是南齐时代一个叫王融的人写的一首《曲水》诗,他讲了两句话:“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两句怎么说呢?“设神理以景俗”就是用一个天理、神的理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民俗;还有一句是“敷文化以柔远”,如何把文化敷向社会,以推广到广大的群众中去。这两句话在中国的文化概念里讲得是非常准确的,比上千种的文化概念还要深刻。应该说,殡葬本身既包含着意识形态,也包含着相应的规章制度,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从这个大概念上,它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把它具体到细致的领域来说,还涉及到文学,涉及到建筑,涉及到***礼仪,涉及到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几乎涵盖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大部领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殡葬在全世界,在***,包括中国,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终结历程的特定的文化的超时空的载体。
殡葬作为一种文化,要有一种人文的概念,有对亲属、对血缘关系的怀念,对先人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光大。只要有人死,只要有的处理方式,就永远有文化。我听说现在几个墓地的雕塑非常有艺术美感,这就是文化嘛。人死后,转化成为一种物化的东西,形象的东西,意识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葬礼形式不断进步和人民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厚养薄葬,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的生活环境。但一定要注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这话不是我们现代提出来的,《汉书》里就有此说。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艰巨的使命,因为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的影响是长久的。我主张殡葬文化应该吸取传统的有益的东西和国外的一些***的做法,人文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这都是需要的,要和环境的保护相一致。***殡葬要走到哪一条路呢?“天地人和”,天和地和人***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对我们生者来说要“厚养薄葬”,轻死,要有临终关怀,但不是以那种***的仪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还是要厚养薄葬。具体葬法怎么样,当然提倡火葬。一些少数民族只能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做,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火葬以后怎么办?是不是火化后还是建墓?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们现在建了那么多的墓,还是要占用土地,还是要浪费木材,还是要开山劈石。苏州那边本来山就不多,开膛破肚,那么好的一个***的资源就这么被破坏掉了,建那么多墓,而且造成人的拥挤,交通的堵塞。提倡什么呢?植树葬。让人仅存的那么一点骨灰回归自然,让骨灰的成分通过大树的成长,使祖国大地绿意盎然,我们要有责任有意识地提倡植树葬。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要占那么一大块墓地,怎么得了!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