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技相当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同样是决定自主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观众打开台灯,灯光照射在玻璃罩上,里面的十字架会自动开始转动。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构成社会进步的一个内在动力。也就是说,科普不到位,科技难。我们要建设型国家,必须像重视科技一样重视科学普及。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我们才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型国家的华丽转型。
当你埋头于智能手机,偶尔抬头,不经意间,一幅科普漫画映入眼帘,于是会心一笑;
当你注意到拉手环上的一个问题,也许就有了求知的冲动,或沉思片刻,或自然地翻看拉手环的另一面;
当你专注于正在播放的科普短片,回味着其中精彩的内容,可别因忘记下车而耽误行程。
乘车,行色匆匆间的短暂停留。科普,犹如一段小插曲,时间不再枯燥;或似一杯咖啡,让人睡意顿消。就这样,与科普相伴,成就了一段美好的行程。科普,精彩在路上。
科普,需要入眼、入耳,更需要入脑。
著l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引用了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岛上的住民都光着脚,消极的卖鞋人沮丧了,积极的卖鞋人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接着刘慈欣话锋一转:“中国的科学传播市场就是这样,潜力巨大,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擦弦乐器:透过琴弓磨擦弦而发声,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等。”如果把“科普号”地铁专列比作一件科普作品,那么,她正在向“好”的目标进发。公众会否因此而“穿上科学的鞋子”,时间会告诉我们。
你听说过煤矿里的火灾吗?那景象是万分可怕的。浓黑色的烟雾笼罩着大地。岩石给烧裂了,火舌从地底下伸出来,好像要舔光地面上的一切。
整个的煤层燃烧起来了。过去,人们很难把这地底下的火焰熄灭,只有让它成年累月地燃烧。白天,浓烟把太阳遮得暗淡无色;夜晚,火光把天空映得通红。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有一回看到了这样的火灾。他忽然想到一件事儿。是熄灭火灾的方法吗?不是的。他不主张熄灭这地底下的火焰,而是要控制它,利用它。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