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1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1队军1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据后人考证,当时浮桥是稀贵之物,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2、钢结构活动梯:主要结构采用热轧槽钢,扶手用方钢管或圆钢管链接,增加受载力,梯面铺设防腐模板。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陕甘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现代浮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现代浮桥应运而生。现代浮桥的主体称为浮筒,是由高分子聚乙烯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加工而成。浮桥的构造和老式浮桥类似,但是在特点和功能上有很大区别:1、浮筒主体之间无缝连接,稳定性好。2、浮筒表面花纹设计,防滑。3、材料稳定性好,防腐蚀、防UV、抗冲击性强等特点,适于常年置于室外水域中。4、浮桥建成后无需保养维护。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多次来过青岛,并曾下榻于这座饭店,因而当时俗称"亨利亲王大饭店"或"亨利王子饭店"。5、现代浮桥主要功能不再是人们渡水的重要工具,更多的用于景区浮桥,观光走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