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 (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 编辑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早的******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风景游览点。军1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在国外,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修建过浮桥。
建造历史编辑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8世纪《诗经·大雅·大明》中曾记述周朝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桥早的记录。它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记,深圳华侨城浮桥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腊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所建造的世1界上早的浮桥还早五百多年。1、堤岸:钢筋混泥土浇注、砌石或其它结构方式施工,活动梯连接处预埋钢结构铰链装置。据后人考证,当时浮桥是稀贵之物,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准“天子”上浮桥的规矩也崩坏了。
浮桥的架设,作为一种临时性的交通工具,一般是为了通过军1队、辎重。有时亦用来阻隔对方水军的行动,浮桥上驻守有军1队,利用浮桥和对方水军作战。3、材料稳定性好,防腐蚀、防UV、抗冲击性强等特点,适于常年置于室外水域中。这时,浮桥就成了一道水上战壕。我国历史1上浮桥架设规模1大,并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要算是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武汉战役中所架设的一组浮桥。元世祖时,为统一西南地区,遣军入川,在白马河、合江、培江、清江(均长江上游支流)等激流上,架设过20余座浮桥。有些写史的人认为这些浮桥为忽必烈统一西南立下了大功。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陕甘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