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儿童体适能?
这个概念应该是美国那边先提出并被包装的,“体适能”是对这个概念的一个比较言简意赅的翻译。互联网传播环境里,对这个概念的主流解释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家长希望孩子在一节课里就学会前滚翻(虽然单就前滚翻这个动作而言,成人后几乎很难用上),如果是***的“体适能训练”,这个目标无法达到,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对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我认为,这过于片面了。因为这段话归纳出来,就是两个概念:身体素质+应变力
所以,现在很多的体适能培训机构,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训练一些所谓的逃生技巧,这只是因为“针对事物的表象而做的表面文章,并没有触及事物真正的本质”。
我所理解的“体适能概念”,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1、身体素质层面;2、心理认知层面;3、社会适应性层面。如果硬要加个比重,大概是30%-50%-20%的样子。
首先是身体素质层面,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保持适宜的身高和体重、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二、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协调性)、灵敏性、力量和耐力,这些都是评价身体运动能力的关键指标;
三、掌握基本动作,我们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动作类别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钻、爬、搬运等)。
这三个目标中,除了身高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之外,别的都是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达成的。但也有部分文献和他人经验表明,身高与运动之间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另外,如果从应试角度,目前所有升学过程中涉及的体育项目,都是以上身体能力和动作的组合,所以换言之,达成以上目标,孩子将不惧任何的体育类测试。
社会性发展层面,是体适能概念构成中的重点,比重虽然不如其它内容,但也是训练过程中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与团体的差异、团队间的协作;
二、规则感的建立;
三、保持健康意识的建立,以及形成运动习惯。
对幼儿,特别是低幼年龄段的儿童而言,“团队协作”,更多的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这一行为的基础。所以,这更多的是一种“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快会认知到个体与团体的差异,而这是进入下一阶段发展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快会认知到个体与团体的差异,而这是进入下一阶段发展的***特征。
另外,有很多实例证明,高质量的运动过程,确实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美国芝加哥西面的Naperville Central High School,有着逐渐成为全美体育课的零点体育课(Zero Hours PE),这门课的考评标准并不是以终的成绩为依据(比如1600m跑进8分30秒),而是以跑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标准。所以,就算学生跑得很慢,但心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依然可以获得A level的分数。参加零点体育课的孩子,阅读和理解能力比不参加的孩子高出17%,所以,只要过程是达到预期的,怎么会没有好的结果出现呢?合作期间,机构一定要与幼儿园女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女老师是接触孩子时间长的人群。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